过去找工作,劳动者揣着简历瞎撞,企业捧着岗位等客,症结就在“信息不对称”。近年来,武定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托“四位一体”就业服务网络,全县已精准匹配岗位6000余次,劳动者岗位满意度达92%。
“揣着焊工证跑了大半年,要么岗位不对口,要么薪资差一截,没想到人社部门三天就对接上上海的机械厂,月薪比之前多3000块,还包住宿!”求职者李师傅攥着新签的劳动合同,眼里亮得很。
为实现用数据赋能精准匹配,让“人找岗、岗找人”从“双向为难”变为“双向奔赴”,县就业中心给全县劳动力建了“数字档案”,让数据当“红娘”主动牵线。四级网格信息员挨家挨户摸情况,把技能证书、就业意愿、期望薪资、是否愿出省等12项信息录入“劳动力数据库”;同时联动县内外20多家人力资源机构给岗位也建了“详细档案”。企业规模、岗位技能要求、薪资结构、是否缴社保等信息全收录进“岗位数据库”。
在“分类匹配”机制上,有技能证的,优先推对口技术岗,像有电工证的优先推电力企业,有育婴师证的重点推家政公司;想要离家近的,系统自动筛选县城30公里内岗位;脱贫劳动力则侧重推公益性岗位或有稳岗补贴的企业,确保“扶上马再送一程”,真正实现数据跑腿代替人跑腿,求职者不用再翻几百条岗位信息,企业也不用等简历“撞上门”。
为让劳动者清楚“岗位合不合适”,人力资源机构成了“岗位筛选员”,企业发来了岗位需求,他们先按技能、经验筛出10个候选人,再打电话询问:“这家厂要倒班,您能接受不?”“岗位需要出差,您方便吗?”等等。就像李师傅说的:“以前是我找岗,现在是岗找我,还找得这么合心意,这服务是真懂咱劳动者的心!”下一步,武定县还会越来越懂求职者的需求,让“双向奔赴”的故事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