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武定县通过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社会资助”四位一体筹资模式,让集体经济发展红利精准滴灌民生领域,为乡村养老保障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武定县狮山镇狮山村凭借扎实的集体经济基础与高参保意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楚雄州唯一的集体经济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村。为确保试点落地见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三措并举”推进工作:一是精准摸排底数,组织专班开展“双向调研”,摸清全村324户1375人居民参保情况及集体经济实力,确保补助政策精准匹配需求;二是规范方案制定,指导村集体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敲定补助细则,明确补助标准与流程;三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院坝会、入户宣讲等方式解读政策,算清“养老收益账”,参保积极性较试点前提升60%。最终,狮山村投入集体经济资金14.76万元,为738名参保群众提供缴费补助,其中低保对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占比达35%,实现“精准滴灌”式帮扶。试点的成功落地,不仅减轻了村民缴费负担,更让群众看到集体经济反哺民生的实效,为后续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趁热打铁扩大试点范围,通过“典型引路+达标筛选”模式,新增狮山镇羊旧村委会水海子村、椅子甸村委会上椅子甸村2个试点村。
目前,水海子村总人口43人,村集体经济收入2.56万元,符合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条件27人(缴费19人,领取待遇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经济补助19人5700元;上椅子甸村总人口177人,村集体经济收入71.45万元,符合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条件125人(缴费98人,领取待遇27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经济补助98人2.94万元。两村试点启动后,城乡居保缴费率和选择500元以上较高缴费档次的群众较试点前增长,形成“集体补一点、个人多缴点、待遇高一点”的良性循环。
截至2025年10月,3个试点村已累计投入集体经济补助18.27万元,惠及855名群众,带动试点区域城乡居保参保率稳定在98.7%,较非试点区域高出4.2个百分点。其中,特殊困难群体参保续保率达100%,彻底解决“断保脱保”难题。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拓宽了养老保险筹资渠道,更构建起“集体经济发展为民、民生保障依赖集体”的良性生态,为全县城乡居保制度优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狮山经验”,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筑牢乡村振兴中的养老保障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