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铸魂 党建聚力 -
云南水电水利移民搬迁安置的“民心答卷”
中经联播5月10日昆明讯(评论员申从亮 通讯员曲乐 张敏 李筱莹 高卓鹏 唐智)
在云南这片红色热土上,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场传承红色基因、激活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云南省将红色文化与党建引领深度融合,探索出“精神引领+组织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书写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振兴篇章。
红色文化铸魂:从“故土难离”到“主动融入”
云南大中型水电水利移民搬迁的历程中,红色精神始终是凝聚共识的“黏合剂”。在乌东德水电站移民安置中,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乌东德镇移民裴清作为红军船工后代,以父辈支持革命的事迹感召村民,将“为国奉献”的红色基因转化为支持国家工程的行动自觉。当地政府通过挖掘“十八位船工精神”,打造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安置点,通过红色教育展厅、移民文化广场、红色移民家庭展等载体,让搬迁群众在历史传承中增强红色文化认同。
红色资源还成为产业振兴的“催化剂”。禄劝县乌东德移民新村引入企业开发千亩辣椒种植项目,配套建设加工厂,并以红色故事为品牌赋能,形成“红色研学+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带动移民人均年增收超万元。楚雄州元谋县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水电移民大县,通过深挖红色基因与移民发展需求结合,依托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的龙街渡口红色基因,将水电移民安置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通过打造红色书屋、长征纪念馆、红军标语墙等红色教育载体,并开发“新四色”(历史古色、长征红色、民族彩色、移民亮色)文旅项目,构建起“红色研学+生态康养”产业链,让移民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建引领聚力: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坚”
云南移民工作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网络:楚雄州武定县西和安置点创新推行“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户”联农带农机制:社区党组织引进农业科技公司,流转移民土地千亩种植鲜切花,移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同时参与务工,户均年收入达1.9万元的组织体系创新;引入核桃加工、食品包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弹性工时+计件薪酬”,日均提供岗位80—120个,解决留守妇女、老人就业难题的家门口务工车间。
红河州红河县在42个安置点同步建立党支部,推行“联村共建”模式,360多名党员成为搬迁群众的“主心骨”。思茅区搬迁安置办公室创建“党建+项目”机制,党员干部驻扎移民村寨一线,2024年完成16个安置点环保项目验收,用组织优势破解资金、土地等难题。
昆明市东川区临港社区通过“社区党支部+红色物业”管理模式,将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新村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开发滨湖旅游经济,实现集体经济年收益增长30%。这种“资源变资产、移民变股东”的实践,正是党建引领下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成果。
双向赋能: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云南经验表明,红色文化与党建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多重价值:楚雄市通过“党建+产业”“党建+治理”“党建+服务”等模式,将移民安置转化为发展机遇,形成了以栗子园社区、九龙苑新村、紫溪彝村为代表的典型案例。这些实践不仅解决了搬迁难题,更通过产业赋能、治理创新实现了移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为全国移民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彝州样板”
德宏州瑞丽市依托红色文化传承与党建引领,将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形成了“红色铸魂、组织聚力、产业赋能”的典型模式:芒岗村是20世纪60年代因白庙水库建设从保山整体搬迁的移民村,18位移民先锋“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被提炼为“红旗渠精神”,成为凝聚村民的核心动力。村民投工投劳修建贯穿全村的引水渠,历时5年完成,至今仍是村庄的“生命之源”。芒岗村还以红色研学为主线,打造“水漾山林”生态综合体、稻花鱼基地等文旅项目,将原养猪场转型为绿色休闲营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而红光移民新村以党建引领整体规划,通过水库后期扶持项目资金整合多部门资金改造村容村貌,保留移民文化特色,打造“凤凰谷”乡村旅游品牌。通过“旅游+合作社”模式,90%村民入股参与开发荷塘观光区、民宿集群,将傣族、景颇族文化与红色教育结合,推出百家宴等文化活动,年吸引游客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50多万元。
2025年全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共完成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3100人、移民投资77.5亿元,其中红色文旅、党建引领特色农业等产业项目占比超40%,构建起“党组织牵头、企业运营、移民参与”的共赢生态。
山河为证,初心如磐
从金沙江畔到澜沧江边,从乌东德水电站到滇中引水工程,云南以红色文化点燃移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党建引领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份“民心答卷”背后,是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诠释,更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活注脚。未来,随着“3815”战略目标的推进,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与组织优势,必将续写更多“高峡出平湖、移民展新颜”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