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果园里的 “就业课堂”!东坡傣族乡“家门口务工车间” 让技能培训沾着泥土香

日期:2025年07月15日   作者:陈熙文   来源:武定县东坡乡    点击:[]

夏至时节,在武定县东坡傣族乡占地3000余亩的路其干柑橘基地里,浓密的枝叶间,村民正围在技术员身边,目光紧盯着那双灵巧的手,撑袋、选果、套袋、封口,一气呵成,这不是寻常的劳作,而是东坡傣族乡“家门口务工车间”柑橘挂袋技能培训的火热现场。

东坡傣族乡“家门口务工车间”采取“政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主导+合作社协调动员+农户积极参与”的务实模式,构建起“林间学技术,车间练技能,学成上岗稳增收” 的致富路径,为村民们“不离土不离乡”打开了一扇稳定增收的大门。

近期,乡党委政府借力脱贫技能提升契机搭建平台,把云南武定中施龍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东坡村委会路其干村柑橘基地的核心产区作为“田间教室”,派出技术骨干手把手教授挂袋育果全流程。“培训不搞花架子,练的全是真功夫!”基地技术员强调,培训质量直接关乎果品价值,表现优秀者将优先录用,且会安排到挂袋、分选、包装等关键岗位,实现技能变现“零时差”。这种“现场学、现场练、现场用”的模式,正是车间生命力所在。首堂课,瞄准的关键技术就是提升柑橘品质的“金手指”—挂袋操作。这里没有枯燥理论,田间地头是教室,果树果实是教具,手上功夫是唯一答卷。

之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娃几次,现在到家门口的柑橘基地挂袋,一天能挣120元,下工就能回家给娃做饭,这日子美得很!”正在柑橘树下挂袋的脱贫户蒋丽笑着说,手里的果袋随着动作轻轻晃动。

务工车间实行“灵活用工 + 长期岗位”结合的“弹性用工”:每年的6-7月套袋期和9-12月采果期为用工高峰期,可吸纳日用工量约100人;日常则保留30名固定用工岗位负责清理杂草和防治病虫害。整个基地每年支出工人费用约600万元。同时,政府投资多笔资金整合建设了389.16万元的水果分选厂,厂房面积1500平方米,配套分选等设备,为柑橘分选、包装等后续环节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场所。此外,企业每年支付地租给农户达50.4万元,惠及72户260人。在用工方面,无论短工还是长工,都优先向脱贫户倾斜,让乡亲们既能顾家又能增收。“家门口务工”不仅是增收渠道,更是生活的希望支点,不再为生计远走他乡,在果园边培训上岗,让乡亲们精准掌握技能,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把车间办在我们种植基地里,这个安排太贴心了!”基地负责人于恩奇在现场动情地说:“我们企业扎根东坡,就是要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务工车间直接落地基地,不仅解决了我们企业对熟练工的需求痛点,此次培训更给了乡亲们一个在家门口靠技术挣钱的宝贵机会!我们引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最新培育的091无核沃柑、早熟金秋沙糖桔、橘柚等优质新品种,只有科学管理,技术过关才能保证质量和产量,学员练得是真本事,我们企业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是双赢!”

下一步,东坡傣族乡将持续深化与拓展“家门口务工车间”的富民模式,牢牢聚焦技能提升与稳定就业增收两大核心。大力推广这一成功实践,将“田间变课堂”的技能培训向更多村组和产业延伸;按照“坚持一核牵引、建好三个数库、搭建三个平台、聚焦五个一批”的“1335”工作思路,以“企业下单,平台派单、村级服务站接单”的“三单式” 模式加强组织化用工;着力提升培训的精准性与实用性,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沿,在果园车间、加工车间等一线场所传授真本事,练就硬功夫,真正实现在家门口端稳致富饭碗,让沃野果园飘满幸福味道,让更多乡亲切实享受 “离土不离乡、顾家又增收” 的双重红利!


下一条:科技赋能老树核桃 联农带农再添新力——云南滇核农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培训在白路镇营盘村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