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薄雾,武定县插甸镇哪吐村的田野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走进插甸镇哪吐村牛奶玉米地,村民们正迅速掰着玉米,一包包玉米被村民掰下来装进身后的背篓里,不一会就掰满一大篓。

村民们要在太阳出来前把玉米掰好装筐,保证不要让太阳晒了影响玉米口感;村干部们忙着把掰好的玉米装筐送往冷库,保证玉米的新鲜度。同时,芸岭鲜生武定有机种植生产基地的技术人员在基地冷库给村民讲解如何将分级装筐,保障销售到广州、上海的这2万棒牛奶玉米能卖个好价钱。
近年来,武定县插甸镇以乡村振兴为引领,通过招商盘活土地资源、探索种植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商引商、巧招小商、企业联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了村强民富的双赢目标。

支部引路,小玉米地承载大希望
插甸镇坚持党建引领,建立“村党总支+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联动机制,探索“一村一特色产业”发挥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通过整合各村土地资源,采取发展连片、轮作、套种等方式,形成“党建联抓、资源联用、产业联促”的发展格局。依托镇内现有资源和当地气候优势,联合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技术人才,12个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入股,创新探索“土地资源+特色种植”模式,计划保粮食生产之余抓好特色经济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产业选的准,支部领着干,‘瘦地’也能变成‘金饭碗’。”插甸镇经济发展办负责人刘啟华常说。
哪吐村115亩“清瘦地”,受限于气候和传统种植技术的影响,种植一季传统农作物并没有让土地发挥最大的价值。面对土地“清瘦”、集体薄弱的困境,哪吐村党总支深入调研,敏锐捕捉到高端鲜食玉米的市场潜力,以“巧招小商、以商引商”为思路,通过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引荐,与楚雄永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多轮洽谈,最终选定口感清甜、自带奶香的“牛奶玉米”作为实验种植突破口。牛奶玉米管理很考验技术,永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籽种和技术支持,村里保证大量劳力支持,强村公司投入10万元建立“水肥一体化”设施,让地变肥,增加了牛奶玉米的种植成功率。芸岭鲜生提供冷库,保障了牛奶玉米的销量和产值。哪吐村村民参与种植管理,给本村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赚钱。这一批实验种植地预计能产出牛奶玉米32万余棒,能让村集体经济增加3万余元。

村集体增收,甜蜜产业掰出12村共富金穗
哪吐村哪吐村民小组村民张学兰感慨道:“这个牛奶玉米太爱人了,白白嫩嫩的,生的吃起来又甜又脆,我从3月份小苗种植开始就一直参与,村上一天开我100元工钱,我能学到种植技术,又有公司提供籽种,明年我家也打算种植几亩,低成本卖得好就能赚钱!”

哪吐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凤珅说:“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今年我们村党总支带头创业,得到12个村的入股支持,尝试种植了115亩牛奶玉米,聘请了村民管理,从种下到采收差不多5个多月的时间。采收时我们免费出义务工,亩产在2800棒,牛奶玉米是按照等级分棒出售,二级是1.5元/棒,一级是2元/棒,能试种植成功的话明年我们打算在全村推广。目前来看,今年牛奶玉米能给村集体增加收入,还能让12个村得到分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很有信心。”
以商引商,巧招小商,企业互助携手共赢促发展
“单打独斗闯市场,力量太单薄。插甸镇转换思路,‘借船出海’才能让产业发展起来。下一步,我们将以有机蔬菜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果蔬食用菌’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明年,全镇能依托插甸镇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带动全镇果蔬食用菌高产高质量发展。”插甸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旭保表示。2025年上半年,插甸镇的果蔬、食用菌产量达到2000余吨,果蔬经济产值8000万元。食用菌产量110吨,经济产值110万元。
未来,插甸镇将继续深化“资源利用+产业融合”模式,多重利用土地资源,带动群众家门口务工就业,激活集体经济新引擎,拓展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新业态,形成“完美闭环”,推动全镇产业向绿色有机品牌化、规模化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