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移民工作指挥部和搬迁安置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精神力量、奋进力量,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安置点品质提升工程、教育培训、劳务输出、产业培植、社会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移民群众就医、就学、就业、出行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谱写移民发展新篇章。
一是基础设施取得新成效。全县共建设3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其中县城西和安置点901户3024人,己衣花果山安置点227户845人,白马口安置点194户615人。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西和、花果山安置点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网络入户完成点内道路硬化、路灯、主干道绿化、村委会(社区)办公大楼、农贸市场等建设。花果山安置点钻探勘察出51℃自涌温泉。西和安置点硬化主干路、支路、巷路共48条,绿化面积35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68盏、主干路路灯44盏、支路路灯19盏,完成警务室、卫生室、4个小广场建设。白马口安置点完成场平工程,正在大规模建房。全面建成花果山安置点至罗能到平山公路、己衣花果山安置点对外连接道、白马口安置点至红坪公路,完成沿江4座码头。积极向三峡公司、综合设计和省州主管部门汇报协调,争取二类项目资金3500万元,解决花果山、白马口安置点至武定县城连接道路(长己公路)修复资金不足造成群众出行困难的问题。争取白马口安置点移民建房小额贴息贷款扶持项目,争取猫街镇仁和水库库区滴水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资金23.3万元。
二是教育培训实现新进步。再造移民社会生态系统,积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移民专题培训,内容围绕法律法规、信访条例、移民政策、移民生产安置、后期扶持、产业发展、感恩教育、社区管理、村容村貌整治、生产生活技能等。组织每户一个政策明白人“移民政策法规”培训,实现西和安置点901户移民全覆盖和花果山安置点227户移民全覆盖。聘用移民户、特别是移民中的贫困户43人在西和安置点内进行卫生保洁,同时满足了就业需求。在3个安置点开展保安、家政服务、烹饪、装载机械、电工等9个工种36个班次近3000人次技能培训,培训总获证率达到95%以上,实现移民劳动力就业1961人,占劳动力总2425人的80.1%。
三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积极争取落实移民政策,在人均1亩耕地年产值逐年补偿资金2846元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每亩再提高11.4元,1184户3981人受益。同意白马口安置点615人移民搬迁安置人口全部和西和、花果山安置点移民同样享受移民过渡期生产生活补助政策,发放每人每月437元的过渡期生产生活补助,一次性计发12个月人均5244元。同意按照工作时间节点和时序进度,白马口安置点移民搬迁安置人口全部和西和、花果山安置点移民同样享受人均10000元建房期奖励补助、户均10000元移民搬迁安置保障措施费。
四是产业培植迈出新步伐。在西和安置点,按照城市居民的品质生活要求,利用1190多亩生产用地,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建立花卉大棚。利用小区内高压走廊99亩空地建设花卉种植示范园,既美化了环境,又为产业建设开辟了宣传示范基地。金沙社区移民可优先在花卉种植基地内务工。在花果山安置点,结合金沙江低热河谷地区的产业和热水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在白马口安置点,利用白马口现有的柑橘种植传统优势,对接东坡乡党委政府的乡村振兴规划,重点打造以柑橘为主的林果种植业。争取东坡乡白马口村委会红坪、黑纳本过移民产业发展后扶资金49万元。3个安置点正在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宜居小镇。
五是社会管理得到新提升。西和安置点成立了金沙社区和党总支,按照街巷划分为11个居民小组,成立了11个党支部,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己衣花果山安置点分为5个村民小组,并入新民村委会。东坡白马口安置点接纳了原来东甸村、中村、腊甸3个村的村民,由东甸村委会负责服务安置点移民。聘请移民30人作为金沙社区治安巡逻员,每人每月支付工资1000元。同意拨付己衣花果山安置点经费17万元,2年招聘使用16名移民维稳联络员,每人每月支付工资850元。社区(村委会)和指挥部已设立接访点,加强移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接访调解矛盾纠纷300余件次,实行信访化解包案和重要时期人员稳控机制,确保库区和安置区社会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