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索  引  号:11532329015178442p-/2024-0402011 公文目录:信息公开 发文机关:武定县政府办 发文字号: 主  题  词: 标      题:​武定县近城小学2024年清明节放假通知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2日

​武定县近城小学2024年清明节放假通知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转眼间,我们即将迎来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祭扫墓陵的传统节日。为预防各类意外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让您和孩子度过一个充满平安、温暖、文明、低碳、环保的清明假期,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清明假期敬请家长配合做好孩子的监护、教育工作。学校根据上级通知要求及国家节假日的放假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现将2024年清明节假期安排及安全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清明节放假时间

放假时间:

2024年4月4日—4月6日

放假三天

收假时间:

2024年4月7日(星期日)上星期四的课

安全注意事项

一、消防安全

草长莺飞,又逢清明。春季多风干燥,是消防安全紧要期。焚香、烧纸、点蜡等各类祭祀、郊外游玩活动增加,火灾风险加大,要时刻注意防火避灾:

1. 清明时节是森林火灾集中高发时期,家长带孩子祭扫时要遵守各地“禁燃放”规定,不燃烧纸钱香烛,更不要在山林中点燃明火、燃放爆竹、乱扔烟头等。提倡文明祭奠、节俭祭祀、网上、鲜花、植树、诵读祭文等文明健康、环保的祭祀方式,自觉做到不在山地、林地、墓地以及路口等,如果发现山林火灾,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119,说清着火地点,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

2. 家长孩子外出踏青、旅游时,注意用火安全,不在野草较多、树叶堆积等易燃物聚集地或有防火提示的地方吸烟或者使用明火,不在林区野炊、烧烤;野炊结束后将点燃的碳屑等余火彻底熄灭,清理干净周围杂物后再离开,避免发生复燃;

3. 进入景区、公共文化场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场所参观游览时,严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4.入住宾馆饭店时,了解火灾逃生线路,不乱扔烟头,不躺卧在沙发上、床上吸烟。

二、疾病预防、饮食安全

随着气温回暖,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也进入高发期。特提醒大家注意:

1. 春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如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急性肠胃炎等,家长要教育孩子勤洗手,多喝开水,加强锻炼身体,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玩耍,有效预防春季常见传染病;

2. 假期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生冷食品等,教育孩子不吃隔夜菜,预防肠道疾病;

3.“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部分地区天气潮湿多雨,要特别警惕食物中毒。

4.教育孩子不去购买路边小吃、流动摊贩的食品,不暴饮暴食,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和诱发肠道传染病。

5.卫生方面教育。要教育孩子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购买和食用“三无”食品或变质食品,防止发生食物中毒,督促子女加强身体锻炼,切记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保持室内通风。

三、防溺水安全

天气转暖,假期里请家长一定看护好孩子,让孩子牢记防溺水安全常识,教育孩子做到“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四、交通安全

清明假期期间交通拥堵,家长要教育孩子出行时注意交通安全:

1. 教育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并且左右观察确定安全后再通过。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闯红灯、不翻越交通隔离栏,乘车时遵守秩序;

2. 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路,未满16周岁不能骑电动自行车上路;

3. 放假回家、返校途中及出行过程中,遵守交通规则,乘坐有资质的、车况好的营运车辆,严禁乘坐黑车、摩的、农运车和超员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到达目的地后及时给老师或家长报平安。

五、居家安全

清明假期,孩子在家,更不能大意。要做好居家安全教育:

1. 教育孩子注意防火、防电、防煤气中毒等相关事宜,并让孩子牢记110、119、120等报警电话;

2.加强消防“三清三关两规范”要求教育(即:及时清理阳台、清理楼道、清理厨房可燃物,离家或入睡时关闭火源、关闭燃气、关闭非必要电器,规范电气设备使用、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告诉孩子不乱动、乱拆电线、插座和电器设备;

3.告诉孩子不要在阳台、窗户等危险的地方玩耍,谨防高空坠落;

4.教育孩子居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注意防骗、防盗、防抢。

六、户外玩耍安全

清明假期正值旅游踏青、户外玩耍好时节,要谨防意外事故发生:

1.不到施工区域等危险场所玩耍;不在道路上玩耍,特别是不要在道路上滑板、踢球等;不在电力设施附近玩耍,特别是不要在电力设施附近、铁路沿线放风筝。

2.远离游戏厅、网吧、迪厅、背街偏巷等易发生事端的场所;

3.珍爱生命,远离黄、赌、毒,特别提醒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给的软包饮品;

4.不滥交“朋友”,对陌生人的过分热情要保持冷静和警惕,严防传销,严防诈骗;

5.告诉孩子在景区游览要听从导游或工作人员安排,遵守景区游览规定,不要跨越防护栏杆、擅自攀爬无防护措施的山体,切勿进入景区规定的禁区;

6.告诉孩子户外玩耍时一旦与家人走散,要在原地等待,可以向警察、保安或所在场所其他工作人员求助,孩子要牢记父母电话。

七、网络安全

上网是孩子常见的学习、娱乐消遣形式之一,家长要教育孩子注意网络安全:

1. 文明上网,不要利用网络传播、散发一些不正当、不合法的言论与图片,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2. 筑牢“反诈”意识,告诉孩子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不点击短信、邮件、网站中的不明链接,不给陌生人转账、汇款,以免造成财产损失,发现被骗上当后,尽快报警。

反网络诈骗

1.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不侥幸、不轻信、不乱点、不贪图便宜小利、不涉足风险博弈,防范各类网络诈骗。

2.引导家长有效监督学生网络使用,做到支付平台设置支付密码,不轻易让孩子知晓,不绑定信用卡、大额储蓄卡,减小被骗风险。

3.学生网络购物,要由家长代劳,严防线下交易,确保不上当受骗。

八、心理安全

学生长期在校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压抑情绪,家长要注意对其疏导:

1. 假期家长要多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引导孩子多与父母、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多参加体育锻炼;

2. 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缓解孩子因学习和生活出现的焦虑心态;

3. 家人之间要多关爱、多理解、多宽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创建温馨家庭氛围,构建和谐幸福家庭,让孩子体验居家快乐。

一起来学习:

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清明节的由来、传说、习俗!

清明,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这一天祭拜先人,寄托哀思。也在这一天,懂得珍惜,悟透人生。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对于祖先追思、祭奠的重大节日。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等, 清明节在仲春(阴历二月)与暮春(阴历三月)之交,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至今不辍。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传统节日,还是自然节气点。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清明节气,冬至以后的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在春分之后,这个时候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生机勃勃。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根据传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开始效仿,逐渐出现祭祀祖先的行为。本来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节日,在唐朝的时候,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了寒食节,所以两个节日就成为了一个节日,称为清明节。经过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纪念介之推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国君重耳还未成为春秋五霸的时候,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但大多臣子却独自偷跑,只留下几个忠心 耿耿的臣子陪伴,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之推为了救重耳,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了一块,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

重耳回到晋国后,对忠心 耿耿的臣大加封赏,却唯独忘记了介之推,当重耳想起来介之推的时候,介之推不想做官,并且背着自己的母亲进入了一个山脉之中——绵山,重耳派人上山搜索了几遍都没有找到介之推,于是听从了旁边一个人的馊主意——放火烧山,让介之推自己出来,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之推还是没有出现,最后上山发现,介之推母子已经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树去世了,重耳很是伤心,为了纪念介之推,把绵山改为“介山”,并且在山上建立祠堂,并且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昭告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刘邦祭奠父母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衣锦还乡,想去父母的墓上去祭拜,但因为连年战争,坟墓一座连着一座,杂草横生,无法找到父母的坟墓,经过部下的不断翻找,却依旧没有找到。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小碎片,握在手中,向上天祷告“父母如果在天有灵,就让这些纸片落在父母的坟墓之上,风吹不走。”说完就把纸片扔向了空中,果真有一片纸落在一座坟墓上,纸片经过风吹,动都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一瞧,果然看到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后来民间也和刘邦一样,在每年的那个时候去祖先的坟墓祭拜,并用小土块压住几张纸片在坟上。

清明节,是人们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传承至今的尽孝表现。在清明这天,还有很多习俗一直流传在民间。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沿袭了几千年,在清明节这天,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前后,人们就会去祖先的坟墓扫墓祭祖,铲除杂草,放上供品,祭拜祖先,上香默哀,燃放纸钱金锭。在城市里,在清明节当天,还会献上一束鲜花,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时期,正是春意盎然,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的时候,这个时候去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游,陶冶情操。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并且踏青是清明时节和春祭并存的主题。

在清明时节,正好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在清明时节,人们踏青顺手折下几枝柳条,有的拿在手中把玩,有的编成帽子戴在头上,现今在一些地方,依旧保留着把柳枝插到门楣、屋檐上的习俗。

“清明”-节日由来

1、民间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节气起源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传说 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插柳戴柳。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扫墓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清明节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是我国民间纪念祖先的重要传统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对祖先和已故亲人表示深切怀念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但又是安全事故集中高发时段。安全提醒送给家长和同学,祝大家平安健康!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