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基本定义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指一定时期内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相对数,一般称为PPI(Producer Price Index)。此外,在价格统计工作中,我国也编制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该指数是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相对数。在实际工作中,也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统称为PPI。
(二)PPI的主要用途
PPI是价格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中生产环节的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对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监测工业生产领域价格变动趋势和景气状况。PPI客观准确反映国民经济活动中处于工业生产环节的产品价格变动情况,为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和把握工业生产领域价格走势提供准确翔实的价格指数资料。此外,企业也可以依据PPI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调整生产经营策略。
二是度量潜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PPI反映工业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可以作为衡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重要辅助、先行指标,为中央银行和政府金融等有关部门监测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趋势,进行宏观经济分析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和工业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为剔除价格因素影响,需要使用包括PPI在内的多种价格指数缩减现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而计算不变价的实际增长率。目前,我国统计系统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业发展速度。
四是合约指数化。交易双方为规避签订长期合约产生的价格变动风险,在签订合约时,事先约定后期交货产品的实际价格将在当前价格基础上、依据未来PPI的涨跌幅度进行相应调整,即合约指数化。合约指数化会对实际交易额产生重要影响。
五是国际比较指标。在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中,PPI是“必须”发布的数据种类,参与该计划的国家应按月及时公布PPI;另外,在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中,PPI是“受鼓励”发布的指标,用以拓展监测物价的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