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定县聚焦群众办事中的堵点、难点,以“贴心帮办、高效代办”为抓手,持续优化帮办代办服务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暖心的政务服务。2025年以来,全县共开展帮办代办服务12087余次,累计办理各类事项9356件。
建强服务队伍,筑牢帮办代办“主阵地”。为推动帮办代办服务落地见效,我县组建148支帮办代办队伍,县、乡、村三级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格局,构建起“专兼结合、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
专职帮办员“坐班服务”,窗口服务更专业。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设有综合咨询服务、帮办代办窗口,由县政务服务局党支部27名党员和各股室长每日轮流值守开展帮办代办等服务,今年来,开展帮办代办服务1100多次,办理各类事项880件。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均设立帮办代办窗口,选拔业务娴熟、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担任专职帮办员,负责日常业务咨询、材料预审、流程指引等工作,确保群众到窗口办事“有人接、有人管”。东坡傣族乡以创新之举填补服务空白,让暖心服务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市场监管业务因合并撤离乡镇,造成了服务断层,乡便民服务中心主动补位,创新开设市场监管专属服务窗口,通过“专人专岗+全程帮办”的模式,为辖区群众、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撑起了坚实的“便民屏障”。从流程指导到材料准备,工作人员全程代办、闭环跟进,彻底解决了群众“办事跑远路、来回折腾”的困扰,让大家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办结”的便捷。截至目前,这个“家门口的服务站”已累计提供400余次暖心服务,办理各类事项350余件。它用创新举措填补了服务缝隙,以贴心行动拉近了服务距离,真正把“为民办实事”的承诺,变成了群众能切实感受到的便利与安心。插甸镇设立“彝汉双语”帮办窗口,选拔4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业务骨干担任专职帮办员。今年来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双语服务38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语言沟通障碍问题。环州乡聚焦辖区老龄人口及行动不便者面临的“数字化”办事操作难题,创新设立“暖心助老”特色帮办窗口。今年来累计服务180次,办理各类事项165件。
村级代办员“上门服务”,特殊群体更安心。各村(社区)均配备1名村级代办员,由村干部担任,负责收集群众办事需求、协助准备材料、代为前往乡镇或县级部门办理业务,切实解决农村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办事难、出行难”问题。插甸镇创新“村组网格长+党员中心户+代办员”联动机制,在安拉、水城等偏远村组设立13个党员代办点。安拉村代办员李某某坚持每周三“上门服务日”,为留守老人代缴医保、代办养老认证,被群众亲切称为“跑腿闺女”。今年以来,她已累计上门服务256人次,办理各类事项150件。高桥镇针对老年群体、特殊群体需求,开展“入户上门送服务”活动21场次,现场办理业务88件,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536人次。东坡傣族乡开展“走访+服务”融合活动,巧借每周二、周三县乡村干部定期进村入户的契机,将服务窗口“搬进”村组、“架”到檐下,构建政策宣传与业务办理的“闭环通道”。干部们带着政策“明白纸”串村入户,不仅讲透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的参保福利,以及低保、临时救助的申请条件,还化身“移动受理员”,现场收取养老保险到龄领取认证材料、死亡注销证明等,全程代办相关业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办妥,告别了“来回跑、多头找”的麻烦。今年以来,“上门服务”已覆盖3814户群众,320件民生业务在“家门口”闭环办结。从“群众跑腿”到“干部跑路”,服务模式的创新让政策红利精准落地,也让傣乡群众的获得感在“零跑腿”中愈发浓厚。环州乡创新“2+2+1”工作机制,聚焦农村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办事难、出行难”问题,为留守老人代缴医保、养老保险及办理生存认证75件,入户政策宣讲200余次。己衣镇开展“入户上门送服务”活动10场次,现场为留守老人代缴医保、养老保险等52次,办理各类事项98件。猫街镇成立15支村级代办队伍,针对留守老人、特殊群体、外出务工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医保代缴、养保代缴、外出务工奖补申报等事项帮办代办服务,今年以来直接服务群众2650人次,办理各类事项1288件。狮山镇始终秉持务实为民、便民高效的宗旨,以优化服务为核心,力求便捷满足群众需求。针对涉及“脱贫户”“三类人员”的村(社区)外出务工人员交通补助申报工作,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填写申请、打印所需证明材料并完成上报,累计服务650人次。围绕残疾人申请、老年人生存认证、高龄补贴、困难群体临时救助等事项,提供上门“一对一”服务,今年来已办理920件。发窝乡推行基层治理“微网格”模式,细化出378个“微网格”,全覆盖选优配齐网格员开展帮办代办服务,将基层治理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阿过咪村委会网格长李某某接到网格员上报,得知在发窝小学读三年级的学生李某某家庭有实际困难,便主动上门收集材料,向上申请助学款。经村、乡两级积极努力,成功为其申请到“99公益日—春蕾计划”助学款1200元,减轻了家庭负担。今年以来,全乡12个村级服务站已帮办代办事项1000余件,真正实现了“群众动嘴、代办员跑腿”。田心乡创新“村组网格长+党员中心户+代办员”联动机制,在全乡设立7个党员代办点。代办员均坚持每周“上门服务”,为留守老人代缴医保、代办养老认证,被群众亲切称为“流动的新时代雷锋”。今年以来,累计上门服务2968人次,办理各类事项1456件。万德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并组建帮办代办服务队,在各村设立流动帮办代办服务点,着力解决群众“不会办、没时间办”的难题。今年以来,已服务群众1566人次,帮办事项1467项。
定期培训“提能增效”,服务能力更过硬。定期培训实现“提能增效”。我县定期组织帮办代办员开展业务培训,内容涵盖社保医保、民政救助、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事项办理流程,并邀请州政务服务局业务骨干现场授课,确保工作人员“懂政策、会操作、能解答”。插甸镇每季度开展“业务大比武”活动,2025年已组织社保卡办理、外出务工人员交通补助申报、农村宅基地审批等专项培训3场次,培养出张某某等5名“全科代办能手”,实现“一窗通办、一人多能”。东坡傣族乡的每周例会变身为“政策练兵场”与“业务实战台”。打破“念文件、记笔记”的传统,以“聚焦实战、以查促能”为核心,直击政策宣传、业务办理等核心领域,通过“随机抽问、现场考校”倒逼干部把政策条文变成“张口就来的服务指南”,把业务流程练成“指尖即办的熟练技能”,推动单一型干部向“懂政策、精业务、善服务”的多元能手转型。30余场常态化“充电”让干部政策解读更透、业务效率更高,从“被动落实”转向“主动突破”,服务群众更高效。环州乡为提能增效,打破业务壁垒,开展医保、社保、殡葬服务、就业咨询等培训4场次,推动人员能力复合化,支撑“一窗通办”改革。狮山镇为满足群众需求,加强镇、村代办员服务能力,开展育儿补贴、低保申请、养老及医疗保险缴纳等培训6场次。万德镇组织开展“解锁新技能,开启政务服务‘加速度’”一窗通办培训会等技能培训4次,并与其他乡镇开展交流学习6次。
优化服务流程,按下便民利民“加速键”。针对群众反映的“流程复杂、多头跑”问题,我县以“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为目标,全面梳理服务事项,创新服务模式,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高效。
清单化管理“明权责”,办事指南更清晰。梳理出社保参保登记、低保申请、临时救助、生育服务登记等28项高频帮办代办事项,明确每项业务的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时限和责任人员,通过政务公开栏、村级微信群等渠道向群众公示,让群众“办事有指南、咨询有方向”。插甸镇创新“三色管理”工作法,将事项按紧急程度分为红黄蓝三色,实行分类处置:红色事项即收即办,黄色事项3日办结,蓝色事项7日办结。
全程代办“少跑腿”,闭环服务更省心。对需到县级部门办理的事项,实行“村级收集—镇级转办—县级办理—结果反馈”的闭环代办模式。插甸镇推行“背包代办”服务,帮办员随身携带高拍仪、打印机等设备进村入户现场采集办件所需材料。今年来,插甸镇共为行动不便群众上门办理残疾证、电子社保卡激活、退役军人优抚对象生存认证、老年人助听器申领等事项36件,真正实现“零跑腿”。高桥镇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为新开办企业提供注册登记、社保开户等“一站式”服务办理96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用工、政策咨询等问题47个。东坡傣族乡创新构建“村级收集—镇级转办—县级办理—结果反馈”闭环代办体系,将群众的“跑腿路”化作部门间的“接力赛”,让竹楼里的期盼无需走出村寨就能实现。从“村民揣材料赶班车”到“代办员背档案走村寨”,这场打破层级壁垒的“代办革命”让“少跑腿”照进现实,每个环节都透着“替群众着想”的温度。如今,村寨里的老人常笑着说:“以前办事要转三趟车,现在在家等,代办员就把证送来了。”白路镇利用花山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群众聚集时机,在活动现场设立“节庆代办点”,今年以来,现场受理低收入人口服务、社保咨询、就业推荐、宅基地申请等业务135件,发放政策宣传资料袋800余个,实现“节日办事两不误”。
急事急办“暖民心”,绿色通道更高效。针对特殊情况开通“绿色通道”,为急难愁盼事项提供加急办理服务。去年冬天,插甸村委会荣丰村的许某某家人反映因他本人患病无法配合激活社保卡功能故无法正常领取生活补贴,村级代办员了解情况后,当天就协助他家人准备材料,同时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帮办员便协同银行工作人员前往他家中为其办理社保卡激活功能最终使其顺利拿到生活补贴,其家人感动地说:“你们比亲人还贴心!”2025年6月,东坡傣族乡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暖心接力。水口村委会大荞地村的潘某某急得额头冒汗,冲进服务窗口求助——孩子住院多日,因出生已超3个月,无法随父母医保报销,医院明确要求必须当场办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并拿到社会保障卡,否则数千元医疗费得全额自费。“您别急,孩子的事耽误不得!”窗口工作人员立刻启动“急事急办”绿色通道,指尖在系统上飞速操作,同时联系医保业务专员,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参保信息录入和费用代缴。随后,工作人员加急开出社保卡制卡申请单,拨通农商行东坡支行的电话:“有村民带生病的孩子住院,急需社保卡报销,能不能特事特办?”银行工作人员闻讯立刻响应,放下手头常规业务优先处理。原本需要3天的制卡流程,当天下午就完成了。当潘某某拿到还带着余温的社保卡,红着眼眶连声道谢时,这场跨部门的“极速接力”,已将“急群众所急”的承诺,化作了傣乡群众最真切的安心。
延伸服务触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我们深知,乡镇便民服务不能局限于窗口内,更要延伸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为此,推出多项特色服务,让帮办代办更有温度。
“流动代办点”走进村落,服务覆盖更广泛。全县各乡镇结合实际,组织帮办代办员到偏远村组设立“流动代办点”,现场为群众办理医保缴费、养老认证等业务,发放办事指南宣传单。插甸镇创新“五办工作法”:赶集日集中办、农忙时上门办、特殊群体代理办、急难事项加急办、常规事项线上办。2025年春节期间,插甸镇组织“返乡人员服务周”,为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办理生育登记、社保转移、就业推荐等业务157件。打工青年王某感动地说:“原来要跑三四趟的事,现在回家一次就全办妥了。”东坡傣族乡“服务跟着群众走”的创新实践让便民温度走进村寨,打破“固定窗口等客来”的模式,让“流动代办点”化身穿梭村寨的“便民轻骑兵”,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解决了偏远村组“办事远、跑腿难”的问题。流动站点的代办员用少数民族语言给老人讲解医保缴费的“手机操作三步法”,通过便携式终端机为村民完成养老认证“刷脸核验”,推行“办宣一体”,完成养老认证后会听到“明年还来家里找您”的承诺。从“群众跑山路”到“服务进村寨”,从“看不懂的汉文指南”到“听得懂的傣语讲解”,流动代办点既是“移动窗口”,也是“暖心桥梁”,让每次服务都成为与群众心贴心的联结。白路镇聚焦村组“小食堂”五小工程,在5个村民小组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设立代办点,定期上门服务,为老年人办理医保缴费、养老认证、失独家庭补助等业务135件次。万德镇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便民服务到家”行动,每月定期入户提供电子社保卡申领、医保凭证激活、特慢病用药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了解需求并协助申请帮扶补助。今年来已组织分片上门服务8场次,服务1600余人,为160余名困难群众代办补助申请。
“电话预约”送达服务,特殊群体更便利。开通帮办代办预约热线,群众可通过电话预约上门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重病患者,帮办代办员主动上门协助填写表格、拍摄证件照,让特殊群体切实感受到“足不出户能办事”的便利。插甸镇依托“数治插甸”平台,开发“线上代办”功能,群众可通过手机提交材料、查询进度。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受理线上代办政务服务事项182件,网格事项77件,办结率达100%。白路镇结合事项清单梳理工作,除电话预约外,还拓展21项“微信喊一声”服务,每个村组建立由代办员管理的微信群,群众可随时留言预约,实现当天办理。对不会打字的老人,推广“语音留言”功能,由代办员转文字记录。今年以来已通过微信接收预约办理121件次。
“跟踪回访”提升质效,服务优化更精准。全县各乡镇建立服务回访机制,对已办理的帮办代办事项,通过电话或入户走访的方式了解群众满意度,收集改进意见建议。今年以来,共回访群众2180余人次,根据反馈优化服务流程4项,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
今后,我县将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把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心头大事”,以真心、耐心、细心做好帮办代办服务,让群众在每一次办事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温暖与便捷,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