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武定县“四个聚焦” 激活林下经济潜能

日期:2025年08月12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武定县森林覆盖率55.8%,林地面积312.59万亩,发展林下经济优势明显。近年来,武定县聚焦生态增值、产业融合、林农增收、协同发展,林下经济潜能得到充分释放。2024年,武定县林下经济产值达15.07亿元。

聚焦生态增值,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首创林权改革破冰融资。2024年8月,武定县在云南首发“林下经济经营收益权证”,通过创新权属、权益赋能、金融凭证等突破性举措,解决融资难题,激发林农与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性。截至目前,颁发权证37本,通过经营权抵押获贷215.5万元。构建林农双收益保障机制。建立“一份资源,双重保障”机制,在林农转让林地使用权获得稳定收益的前提下,保留其在林下野生菌采集获得经营性收入。截至目前,累计流转林地15.77万亩,林农获租金收入7626.09万元。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通过权证制度规范林下经营活动,在有效保护森林生态前提下,最大化利用林地空间,探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截至目前,武定县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13.8万亩,建成标准化基地20个,年产值1亿元;年养殖胡蜂500群以上,产值1.2亿元;林下花卉种植带动300余户林农户均增收5000元。

聚焦产业融合,打造林菌特色产业

推广仿野生种植,提升资源价值。在插甸、万德等7个乡镇建立林下食用菌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近300亩,成功种植大球盖菇、羊肚菌、鹿茸菇等,实现四季稳定供应。同步推进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建成干巴菌、松茸保育促繁基地3个共1000亩,落实促繁面积3万亩,产量与产值显著提升。延伸加工链条,实现价值跃升。在猫街镇、插甸镇建成覆盖武定县产量的食用菌深加工厂;创新“国企平台+链组企业”模式,推动赤松茸等产品成功上市;培育6家野生菌保育促繁企业,在7个乡镇包山促繁1.15万亩;与永银等企业合作开发“松茸壮鸡米线”等特色产品,林菌产业链年产值达3.5亿元。深化林旅融合,释放综合效益。深度整合狮子山森林康养、己衣大裂谷、红色旅游等资源与林菌体验,开发野生菌采集、林家乐美食消费等特色项目,满足生态旅游需求,带动周边就业与消费升级,产值达2.2亿元。

聚焦林农增收,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盘活资源入股增收。武定县鼓励林农依法自愿以转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通过分红、租金增收。猫街镇金凤村集体合作社流转林地2300亩发展林下中药材和生态养殖,农户获得每亩保底收入100元+年终分红,村集体年增收4.1万元。支持林地创业增收。引导农户科学选择林下种植(菌、药、花)、养殖(禽、蜂、畜)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与经济效益。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带动200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增收1.8万元。嵌入主体共享增收。推广“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建立合理收益分配机制。培育涉林企业及合作社174家、家庭农场4个,吸纳1200户农户参与务工就业。林下产业提供种植、管护、加工等多样化岗位,年提供就业6万人次,形成短期零工与长期雇佣结合的增收渠道,人均年务工收入1.1万元以上。

聚焦协同发展,打牢生态经济根基

形成林旅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制定《武定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明确三产融合路径,激发村民参与,建成森林康养基地、民宿46家及四季旅游产品。同时以重大项目推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深度融合。每年3月至5月举办林下经济文化节等活动,年接待游客超74万人次,林旅融合产值达2.4亿元。持续完善振兴支撑体系。强化城乡融合与要素流动,加大科技投入与林权改革。运用电商赋能农产品上行与文旅推广,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村级服务站136个,推动产品从生产端高效流通到消费端,实现产品增值。生态保护与意识提升成效显著。随着林下经济的持续发展,林农增绿护绿意识显著提升,爱林护林自觉性增强,黑颈长尾雉、猕猴、白腹锦鸡等保护动物种群恢复,林草湿资源保护培育利用持续向好。

上一条:武定县:靶向破解搬迁就业难题 94.23%就业率书写民生新答卷
下一条:武定县:失业保险稳岗惠民政策精准落地暖企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