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定县“十四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索  引  号:11532329015178442p-/2022-1230007 公文目录:政府文件 发文机关:武定县政府办 成文日期:2022年12月30日 发文字号:武政通〔2022〕28号 主  题  词:“十四五” 质量强县 发展规划 标      题: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定县“十四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30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省州驻武各单位:

《武定县“十四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2021-2025)》已经十八届县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定县“十四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2022年12月30日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式展望1

第一节 发展基础1

第二节 面临问题和挑战4

第三节 面临发展机遇6

第二章 总体思路8

第一节 指导思想8

第二节 基本原则9

第三节 发展目标10

第三章 重点任务11

第一节 提升重点产业质量12

第二节 提高大众消费质量14

第三节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18

第四节 增强质量治理能力21

第五节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24

第四章 保障措施27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27

第二节 完善政策措施28

第三节 严格考核评估28

前 言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质量强国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县建设,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定行动,推动武定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楚雄州“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和《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转变”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质量工作,按照《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等质量工作文件精神要求,紧紧围绕“1234”发展战略,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政策措施,狠抓工作任务落实,强化工作成效考核,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大力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工程质量继续巩固、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品牌创建取得突破,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质量工作各项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近3年在全州质量工作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努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质量水平显著提升。重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5%,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8.79%,主要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05%,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9.36%,药品监督抽验合格率达到97.37%,建筑工程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两书一牌”制度覆盖率达到100%,旅游百万人次投诉率为2.1低于全省平均值,旅游投诉结案率达到100%,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8分,行政审批事项、流程、环节和申报材料减少62%,行政审批效率提升70%,森林覆盖率达63.55%,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十三五”期间未出现重污染天气。

质量共治不断完善。组织领导得到加强,召开了质量强县大会,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25个县级部门为成员的实施质量强县战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实施质量强县战略的意见》《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质量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十三五”期间共保障投入质量发展扶持、品牌培育等资金12万元,县强县办统筹协调,量化指标,分解责任,采取监督抽查、执法检查、专项整治、人才培训、品牌培育、平台建设等工作措施,深入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中小企业质量技术服务、质量月及开放日活动、消费品质量安全“三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训等一系列质量治理行动。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活动为抓手,质量工作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并得到严格落实,通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了全县质量工作不断加强。

质量品牌取得突破。扎实开展品牌培育、创建、宣传、运用、保护工作,启动并开展了一届县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努力壮大品牌。通过努力,各类品牌快速增长,累计创建中华及云南老字号1个、绿色饭店2家、县政府质量奖4个、云南名牌2个、省级质量走廊示范单位1家、“三品一标”认证33个、省级施工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2个,有效注册商标达804件。

质量基础持续加强。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参与制定《高原特色农产品武定壮鸡》DB/T569标准。强化计量服务能力建设。计量检定机构达到1家,可开展计量检定项目1项、计量校准项目2项。累计免费检定各类计量器具2120台件,减免检定费用8万余元。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获得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HACCP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的组织达到2家证书2张。

质量安全保障有力。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开展了农业投入品、工业产品、食品药品、知识产权、旅游服务、特种设备等领域质量安全监管执法,通过查处一批质量安全违法案件、没收并销毁一批假冒伪劣产品、惩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十三五”以来,全县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件,特种设备安全连续11年零事故,有效保障了全县质量安全。

专栏1武定县“十三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1

重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0

95.5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测合格率(%)

97

98.75

3

食品获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5

99.36

4

云南著名商标

1

1

5

国家地理标志(含保护产品、证明商标、生态原产地)(个)

1

0

6

工程质量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

100

100

7

“两书一牌”制度落实率(%)

100

100

8

年度百万旅客投诉率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9

行政审批效率提升率(%)

50

70

10

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优良水体

(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1

1

11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

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

90

100

12

森林覆盖率(%)

64.5

63.55

13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90

90

14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15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6

36

第二节 面临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县质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守住了质量安全底线,但是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离全面建成质量强县还有较大差距。

质量安全隐患较大。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方面,源头污染和产地环境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超限量和超范围使用添加剂、野生菌中毒、误饮假酒、农村自办宴席等风险隐患很大。工业产品方面,流通领域产品质量问题较多,特别是烟花爆竹、电线电缆、建材农资、消费品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时有发生。工程质量方面,装修质量纠纷较多。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不够。

质量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等原因,我县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平台。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很少,地方标准总量不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创新能力指标低,核心技术转化制定成标准能力欠缺。公用计量标准少,计量技术机构服务能力弱。检验检测机构虽然数量达到5家以上,但没有国家级质检中心,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力和效益不强。没有常驻的认证服务和质量管理咨询服务机构。

质量发展水平较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质量合格的产品多,但高质量创新型的产品少;基本的服务有保障,但优质的服务提供少;各类品牌培育总量较大,但能走出云南立足全国的品牌少,中国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依然空白;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不强、质量满意度不高。质量发展水平还不能支撑我县重点产业跨越发展,各企业质量管理、创新、品牌、知识产权等各类质量要素能力不强,质量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制造业产业链不强、质量竞争力偏低。

质量治理能力不强。质量激励、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升等政策措施不完善。质量监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低,基层质量工作部门人少事多矛盾非常突出,质量发展投入不足。质量人才数量缺乏能力不强,质量工作部门和企业质量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创新型高层次质量人才极少。大数据、信息化、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新型监管手段应用不强,应对和管控复杂、新型质量安全风险能力不够。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尚未形成强大质量共治合力。质量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离党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仍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

第三节 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为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质量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了“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在两次考察云南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阶段云南发展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持续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强化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品牌建设、标准提升、质量升级,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这些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是我县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动力。

新发展理念提出了质量发展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市场监管总局在贯彻落实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推动质量强国建设上有新成效。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破解发展难题、续添发展动能的“指挥棒”。这就要求质量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多元协调共治、开放合作内外联动的质量治理体系,切实解决影响质量安全领域突出问题,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提出了质量发展新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县将围绕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提出的“一极三区五强州”发展目标定位,推动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定行动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持续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发挥质量的基础支撑作用,推动质量变革和管理创新,集聚形成一批质量效益一流的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

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高质量消费需求提出了质量发展新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多的质量获得感和更高的质量满意度。我县的总体质量水平不高,离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十四五”期间,必须主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质量和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产品和服务质量创新,改善供给质量,增加优质消费,激活高端消费,充分发挥质量对扩大消费、引领消费、提升消费品质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论述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精神,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工作中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紧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省州县发展战略,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强化质量治理能力,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提升重点产业发展质量,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县,增强“武定制造”“武定建造”“武定服务”的质量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为推动武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需求作为建设质量强县和提升质量水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全县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推动全县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把质量强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规划产品、工程、服务各方面质量,发挥全社会推动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强质量宣传、监督和服务,真正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氛围。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治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护并强化企业在质量管理和质量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决策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更好地发挥政府、院校、专业组织的作用,打造安全的消费市场、宽松的营商环境、公平的竞争政策、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全社会共同提升质量治理和质量发展能力。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解决质量发展突出问题。以解决制约武定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突出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准确把握质量变革要求,着力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探索特色质量管理模式,解决关键共性质量问题,补齐质量发展短板,破除质量发展瓶颈,着力解决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水平不高、品牌价值不强等问题。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培育创建一批走出武定、立足全省的绿色品牌;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更加有力,坚定不移建设质量强县取得新成效。

专栏2 武定县“十四五”时期质量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值

指标属性

1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98

约束性

2

累计新认证登记绿色农产品数量(个)

≥30

预期性

3

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98.5

约束性

4

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抽检合格率(%)

≥97

约束性

5

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3

约束性

6

建设工程质量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

100

约束性

7

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

≥90

约束性

8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46

预期性

9

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企业(家)

≥1

预期性

10

通过质量管理等各类体系认证证书(张)

≥5

预期性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提升重点产业质量

提升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以特色蔬菜水果加工业、野生菌加工业、核桃加工业、现代种业等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品质提升,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持续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推进HACCP认证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围绕绿色食品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建设,强化地理标志绿色食品产业标准和标准化研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强化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打造高端产品。培育龙头领军企业,创建地理标志等优质品牌。积极落实“中国好粮油”云南行动计划。

提升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彝医药为特色,加大政策扶持,着力培育,加快新产品研发,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加工基地建设和原料药材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标准规范有机种植、品种开发、制造生产、流通溯源全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化水平。围绕《中国药典》要求,建立健全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武定中药材产品质量。开展彝医药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提升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质量。以钛、铜、钒钛钢铁等新材料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标准化和产品质量水平,形成具有更高标准、更好质量、更强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自主品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约束要求,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打造“绿色制造”品牌。加快钢铁、水泥、钛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法全面整治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严厉打击“地条钢”等落后产能。

专栏3 提升重点产业发展质量

1.提升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健全完善标准体系,突出蔬菜、茶叶、水果、畜产品等重点产品,制定符合武定实际的生产技术规程,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绿色食品品牌和产业集群。新培育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以上,累计培育农产品品牌3个以上,新获评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品”1个以上,推荐1家以上企业参加云南省绿色食品“10强企业”评选,推荐1家以上企业参加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评选。

2.提升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质量。以质量安全监管为基础,助力生物医药产业、中药配方颗粒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运用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手段,着力培育打造独家、现代彝医药品牌。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

3.提升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质量。建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协同发展机制,一体化推进研发创新、专利布局、标准研制、设备升级、技能更新,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推行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效生产模式,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制造业总体质量水平,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3%以上,遴选工业企业质量标杆1个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保持在全州平均水平。

第二节 提高大众消费质量

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瞄准世界一流标准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总体部署,全面加强高原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和处置,持续开展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监测。加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县、乡各级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强化网格化监管,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抓好各级抽检监测发现问题整改,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严格监管食品药品。压实食品药品党政同责责任,按照“四个最严”要求,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食品安全过程监管严把产地环境污染治理、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服务等各个关口。全面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进食品安全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推进重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积极推进“互联网+食品”监管,应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和信息平台,推广应用“餐饮安心码”。深入推进“明厨亮灶”工作。大力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肉制品质量安全提升、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等综合治理工作。做好重大节庆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加强食物中毒防控。落实药品常态监管动向实时通报、案件查办联动协作等机制。严格监管疫苗质量,健全疫苗电子追溯体系;加强疫情防控药械质量监管,强化特殊药品和新冠病毒相关药械、检测试剂管理,加大注射剂等高风险产品检查力度,强化监督抽检靶向性。

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强化工程建设风险预控管理,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城乡住房品质提升安心工程,健全工程质量评价机制,实行工程质量监督全覆盖,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强化住房工程关键部位和工序质量安全管控,严格房屋装修用料、施工工艺质量安全管控。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行构件和部品部件质量认证,鼓励使用绿色建材、新型墙体材料。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行动,建设品质城镇、绿色城镇、特色小镇。提升交通工程质量,抓好制度建设、实体质量、设计质量、信誉考评等各项措施,加强对工程参建各方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质量监管,完善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提升水利工程质量。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推进铁路、公路、快递等多种形式的运输业发展,提高运输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加强物流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冷链物流和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物流市场主体,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施,推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强化网络交易监管,促进规范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为契机,督促电信企业开发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新业务,落实提速降费政策,促进信息消费。提升银行、保险等金融业的标准化程度和服务质量。发展质量咨询、计量测试、标准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技术性服务业。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培育一批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推动服务内容创新、拓展服务消费需求、贯彻服务质量标准、塑造服务优质品牌、改进提升公共服务、加强服务质量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提升新时代服务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落实以质量监测、诚信评价、行政监管、认证认可等制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治理手段。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布局,推进线上线下生活消费服务融合发展,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为抓手,持续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引导家政服务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探索建立优质服务承诺制度,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实施更高标准、提供更优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质量。

专栏4 提高大众消费质量

1.提升农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以“三品一标”为基础,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生产,树立农产品质量标杆,打造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累计新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以上。实施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疫苗监管制度和电子追溯体系。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8.5%。

2.提升建设工程总体质量。完善工程质量责任体系,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主体质量责任,实现工程质量责任可追溯。建设工程质量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在9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基本达到100%,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奖和鲁班奖1项以上。

3.提升服务业总体质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金融、检验检测、商品市场等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并大力提升健康医疗、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质量,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意度。

第三节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激发质量创新活力。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推进创新驱动,引导和保护企业质量创新积极性,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强化技术创新推动质量提升的战略支撑作用。支持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建立高端、专业、特有的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提升行动,协同推进研发创新、专利布局、标准研制、设备升级、技能更新。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落实专利费用减缴及专利申请优先审查等激励政策,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转化运用效益,以科技创新引领质量提升。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分类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市场主体建立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加快质量新技术新方法创新应用,培育工业企业质量标杆。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等活动。推动企业建立覆盖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进货验收、生产控制、出厂检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创建优秀质量品牌。积极开展各类武定品牌申报创建工作,培育壮大武定品牌,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形成强有力的品牌竞争力优势。有机融合品质消费、健康生活、绿色低碳、文化创意等现代理念,构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产品和服务品牌体系。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开展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开展“中国品牌日”活动,组织品牌企业和产品参加南博会、农博会、云品出滇等宣传展示活动,树立“武定制造”“武定建造”“武定服务”高质量品牌形象。

加强质量人才培养。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本行业从业人员关于质量、标准、检验、品牌方面的知识培训。实施“农工巧匠”行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逐步提升新型农民质量素养。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作用,引进和培养一批质量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加强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壮大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队伍。围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健康养生、医疗护理等民生领域服务需求,提升人员从业技能,增强服务供需对接能力。在中小学生中加强质量知识教育,普及质量知识。

培育先进质量文化。各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及省州县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深入报道我县质量提升的丰富实践、先进典型,讲好武定质量故事,推介武定质量品牌,塑造武定质量形象,引导全社会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营造追求质量、崇尚质量、关心质量的浓厚氛围。将质量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内容,让“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得到弘扬传承。树立绿色发展、优质发展等发展新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高企业的质量声誉和文化内涵。加强服务质量文化建设,更新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

专栏5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1.激发质量创新活力。坚持科技创新与质量提升协同发展,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培育一批质量、创新、专利、标准、品牌等要素协同发展的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2.3亿元,年均增长28.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46件,累计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家。

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工程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行精益管理、清洁生产等高效生产方式。通过质量管理等各类先进体系认证企业达到5家。

3.创建优秀质量品牌。加强地理标志、各级政府质量奖、老字号、绿色饭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三品一标”等品牌培育创建和保护,培育更多的罗婺品牌和百年老店。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达3000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1个、中华及云南老字号达到1个、中国绿色饭店达到2家、培育州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1家。

4.加强质量人才培养。加强质量和标准化知识教育培训,大力培养各层次质量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厚植质量强县基础。在全县范围内培养各层次质量和标准化人才20名以上。

第四节 增强质量治理能力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提升“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好深化登记制度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各项措施,规范权责清单,巩固扩大“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成果,推动实现企业开办、行政审批、企业注销等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行“不见面审批”,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健全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红黑榜”、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完善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回应制度。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举报处理回应机制,推行第三方评估。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打造放心消费环境。积极开展诚信经营放心消费创建,探索推进线下7日无理由退货制度,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评估机制和消费投诉公示制度。依法向全社会公开产品抽检结果、缺陷产品召回等信息。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及时警示消费风险,引导科学理性消费,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质量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协作机制,加强预付式消费监管和消费维权案件查处,推进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及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对接机制。

转变质量监管方式。加强对重点消费品、重点市场、重点工程、重点区域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预警和防控。推进生产流通领域统一监管、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建立重点监管清单制度,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进“互联网+”智慧监管,加快实现质量监管各类业务应用数字化全覆盖、全流程打通、数据全融合。加强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及预防干预,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与调查制度,探索推行产品质量担保制度。

严守质量安全底线。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工程建设、旅游市场等重点行业领域质量安全专项监管。围绕社会热点和消费者关注焦点,加大农业投入品、建材、日常消费品、电器产品、学生用品、危险化学品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和专项整治执法检查力度。严格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强巡查检查力度。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建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信息系统,建设气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落实工程参建各方质量主体责任,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责任终身追究机制。集中整治网络市场突出问题,净化网络市场环境。完善责任明确、反应及时、处置高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坚持以“零容忍”态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消费环境。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引导和督促企业自觉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提升质量水平。发挥政府监管重要作用,奖优罚劣,树立质量标杆,落实质量激励制度,严厉打击质量违法犯罪行为。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引导行业诚信自律,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舆情引导作用,及时回应处置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依法公开处理结果。

专栏6 增强质量治理能力

1.打造放心消费环境。在食品、药品、汽车等产品领域,旅游、餐饮、外卖、网络购物等服务领域,商场、农贸市场等重点消费场所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培育放心消费示范企业、示范街区,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诚信便捷消费环境,消费者投诉办结率保持在96%以上。

2.转变质量监管方式。深化改革,落实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实施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探索开展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重点产品率先实现质量追溯全程监管。食用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达到5批次/千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分级监管率达到100%。

3.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加强新形势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健全打击侵权假冒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坚决杜绝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监管率和严重隐患治理率达到100%。

第五节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强化计量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中小企业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水平,重点提升食品安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节能减排、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计量检测能力与计量基础能力。抓好民生计量,开展集贸市场免费计量检定、加油机专项整治、定量包装商品监督抽查等计量基础工作,加大对医疗卫生、检验检测、民用三表、加油站、眼镜制配、重点用能单位及能效(水效)产品经营等重点领域的计量执法检查。开展能源计量检查,全力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大力开展计量惠民服务活动,继续严格执行强检计量检定费用停征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计量保证能力自我声明,加快诚信计量体系建设。

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积极鼓励支持县内各行业协会、企业或组织制定体现楚雄特色、先进实用的满足高层次市场需求的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加快推动专利与标准相融合,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上述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推进团体标准“培优”工作,鼓励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先进团体标准。在重点优势产业探索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营造“生产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氛围。大力开展高原特色农业、新型城镇化、服务业等领域的标准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加大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标准化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项目落地实施。持续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加强对企业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

发挥认证认可支撑作用。健全质量认证激励引导机制,全力推行先进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鼓励企业自愿采用通过全面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管理、HACCP等先进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有机、节能等产品认证,在市场采购、行业管理、行政监管、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采信认证结果,促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提升产品竞争力。深入开展小微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持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开展“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认证机构认证行为监管,强化对3C强制认证生产企业和产品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管理体系、食品农产品、有机产品等认证有效性的检查。

建设特色检验检测体系。全力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探索建立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技术平台。从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资质认定等各方面积极引进、建设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大力构建符合武定发展实际的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满足工业产品质量、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机动车检测、工程质量、环境监测、卫生疾控、司法鉴定等各领域需求。推动在高原特色农产品食品、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领域规划建设省级质检中心或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事业实验室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和资质认定监督检查,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行为,组织检验检测机构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能力验证活动,实行检验检测数据统计直报、自查和年度报告制度。

提供优质质量技术服务。深入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技术服务,有针对性地探索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围绕重点产品、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打造“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提供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提升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综合运用、产业运行监测等综合性公共服务能力。建立重点领域专利池,设立专利导航目录,增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引导质检中心等各技术机构整合质量基础信息和服务资源,向社会提供快速便捷、性价比高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

专栏7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1.强化计量服务能力建设。夯实计量技术基础,强化量值溯源管理,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规范管理和升级换代,严格规范计量检定(校准)行为,确保量值统一和准确可靠。累计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1项以上。

2.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着力提升标准制修订、标准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制定体现武定特色、先进实用的地方标准1项,培育先进适用团体标准1项,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1家。

3.提供优质质量技术服务。有机融合质量、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要素资源,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建设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1家以上,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试点1个,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技术服务20家次以上。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不断完善并持续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调整充实武定实施质量强县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加强对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强化乡镇及各部门质量发展和质量监管工作职责,明确质量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研究部署质量发展措施、分析质量发展形势、落实质量发展任务的工作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质量工作决策部署,协同推进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及产业发展质量、区域质量总体水平提升。

第二节 完善政策措施

各乡镇各部门要针对落实本规划的工作任务,制定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以保障工作落实。鼓励各乡镇、各部门,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聚焦难点、突出实效、强化创新,探索形成一批推动质量工作的有效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将质量发展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质量基础建设、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激励扶持、质量工作宣传的经费保障支持力度。

第三节 严格考核评估

深入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将质量工作持续列入各级标兵标杆目标,在全县质量工作领域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科学设置并不断优化质量工作考核指标和体系,强化考核结果的反馈通报和运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将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逐一分解到县级各部门,明确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及时进行年度和中期完成情况评估。对未能按期完成有关任务的部门,严肃通报问责并责令限期整改。

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强化建设质量强县推动质量发展的工作保障机制,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措施,细化工作目标,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持续提升全县质量总体水平。

解读《武定县“十四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图解《武定县“十四五”质量强县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