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武定县人民政府印发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11532329015178442p-/2023-0103006 公文目录:政府文件 发文机关:武定县政府办 成文日期:2022年12月30日 发文字号:武政通〔2022〕36号 主  题  词:“十四五” 文化 事业 标      题:武定县人民政府印发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3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省州驻武各单位:

《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十八届县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武定县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2

第一节武定县“十三五”文化事业主要成绩2

第二节武定县“十三五”文化事业经验总结6

第三节武定县“十三五”文化事业存在问题6

第四节武定县“十四五”面临的发展机遇7

第二章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总体思路10

第一节指导思想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10

第三节 发展目标12

第三章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5

第一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15

第二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15

第三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16

第四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17

第五节 “两馆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8

第四章推进文物保护利用19

第一节加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力度19

第二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

第三节加强考古工作20

第四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20

第五节加强文物安全工作21

第五章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2

第一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建设22

第二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保护22

第三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力度24

第四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24

第六章 促进文艺繁荣发展25

第一节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25

第二节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5

第三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26

第四节不断夯实文艺队伍建设26

第五节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27

第七章 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28

第一节强化执法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28

第二节建立完善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制度28

第三节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整治行动29

第四节持续推动平安文化市场创建工作29

第八章 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30

第一节建设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30

第二节创新文化市场服务和管理方式30

第三节推动文化市场行业转型升级31

第九章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32

第一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32

第二节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32

第三节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机制33

第十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4

第一节完善文化人才内培外引机制34

第二节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34

第三节完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34

第四节加强文化人才环境建设35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37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37

第二节加大资金投入37

第三节加强法治建设38

第四节强化考核监督38

第五节加强要素保障38

第六节强化理论武装38

前 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坚持社会主义化发展方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进入新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加速融合,文化将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三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指导下,武定县紧紧围绕“民族文化强县”建设目标,着力创建、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十四五”时期是我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机遇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按照国家、省、州、县“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要求,结合我县文化工作实际,制定《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在客观总结“十三五”期间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成绩、存在短板的基础上,科学研判国内外面临形势以及机遇与挑战,为确定全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提供重要依据。

第一节 武定县“十三五”文化事业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全县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文化强县的工作目标,着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县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基本形成,共建共享、发展繁荣的文化事业初见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十三五”期间,武定县着力抓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68.95万元改扩建了猫街镇综合文化站、环州乡综合文化站、新建了田心乡综合文化站,建设村(社区)文化室37个,目前全县有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村(社区)文化室133个,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社为终端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水平全面提升,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建立了免费开放制度,免费开放服务群众达186300多人次,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作用发挥明显。着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实现了全县农村群众人均每年看1本新书,每季度看1场戏,每月看1场电影,每半个月参加1次文体活动,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成1个农家书屋和1支群众性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着力抓好新剧(节)目展演、“大家乐”广场舞蹈比赛等文化活动。共组织开展送演出下乡356场次,观众达116800多人次,用文艺演出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精神食粮送到基层群众身边,共送图书下乡58300多册,共为基层群众送春联18200副,切实解决了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的问题。

三、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坚持“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重点推出一批代表性的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推出了地方民族文化电视艺术专辑《武定彝族酒歌》,大型民族歌舞《罗婺畅想》。小彝剧《喜羊羊》荣获群星奖,小彝剧《木坝村的笑声》荣获全州文艺汇演优秀剧目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文艺节目《罗婺大地正气扬》,脱贫攻坚舞台文艺节目彝剧小品《如此开会》,抗击疫情宣传节目快板书《罗婺儿女战疫情》、美术作品《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等一批文艺作品深受观众好评。每年彝族火把节都举办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举办了武定县“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多彩罗婺,幸福武定”等书画摄影展。普及推广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左脚韵》《楚雄好玩呢》《跳脚来》《五彩凉山》《一路唱到天安门》等5个广场舞。推动了全民艺术普及,繁荣了群众文化。

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明显。编辑完成了《武定县馆藏精品文物图录》。完成了乌东德水电站淹没区遗址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4000平方米,墓708座,房址18座,灰坑211个,沟29条以及窑址、灶等遗迹。出土物有陶器、陶片、石器、骨器、碳样、土样、骨样、烧土块、青铜器1000多箱。完成武定环州土司江防遗迹群的测量、定位、拍照,采集文字信息7万余字,采集照片1万余张,拓片几百幅。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通过制定保护规划,完善传承机制,构建名录体系,积极推荐申报,形成了品牌项目引领,重点项目扶持,濒危项目抢救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州级7项,县级19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州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共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1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5人。州级21人,县级33人。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五、文化市场管理健康有序发展。成立了武定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培训;制定了《武定县创建“平安文化市场”实施方案》《武定县网吧市场准入和规划布局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了武定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规章制度;组建成立了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全面推进综合执法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打击“黄赌毒”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全县文化市场监管能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文化市场执法部门共出动4062人(次),检查经营单位1135家(次),责令整改98家,受理举报170件,案件查处4件,警告35家(次),罚款4000元。

六、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抓,夯实基础、搭建网络,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上下联动、统筹整合,互动交流、优化服务”的思路,探索搭建了“一个总馆+11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体系,推进了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推进文化系统“放管服”改革,清理行政权力清单,按照紧缺人才招聘的办法和程序,自主招聘优秀紧缺人才1名。全县11个乡镇文化站配备工作人员11人,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聘用2名人员,聘用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文化辅导员136名。深化职称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对申报高职6人进行推荐,中职16人、初职5人进行评审。扎实有序推进“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向基层选派“三区”文化服务人才17名。

第二节  武定县“十三五”文化事业经验总结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党的二十大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切实增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二是省州党委、政府坚定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制定出台各项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为我县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增添了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幸福指数需求进一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四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对文化工作密切配合、形成共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构建了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良好氛围。五是我县始终坚持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将文化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六是全县文化战线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努力拼搏、以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勇于担当,创新举措,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

第三节  武定县“十三五”文化事业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缺乏硬性规定,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不足。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人才培养、节目排练、造型、服装、乐器等难以到达良好的水平。目前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短缺,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一些文物保护单位亟待维修。二是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不足。全县文化人才队伍分布不均而且总量相对较少,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素质偏低,乡镇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育人、选人、用人、留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三是文化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两馆一站”文化设施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在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管理运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推进。部分乡镇重建轻管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扭转,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现阶段基层文化单位的文化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经费得不到机制性的保障,部分基层文化设施文化专干不专业也不专用,不善于发挥自己的才智和专长。

第四节  武定县“十四五”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对文化事业和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从全国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文化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加快新时代文化事业建设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党的二十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推进“一带一路”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国际大通道建设,推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升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曲靖—昆明—楚雄、玉溪—昆明—武定发展轴,把云南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等,为地处“一带一路”和“大滇西旅游环线”重要节点的武定县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带来重大机遇。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不仅为我县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加快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实施“3815”战略带来机遇。全力实施“3815”战略,建设“昆攀后花园·绿美卫星城”,在打造“滇中崛起增长极”中勇当先锋、在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中走在前列、在打造“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中争先进位、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树立标杆,推进绿色驱动发展强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强县、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强县建设,打造奋进武定、开放武定、法治武定、绿美武定、幸福武定,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武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创建第二批“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巩固提升取得丰富经验。武定县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且全力推进创新发展工作,在公共文化政策措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管理、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将有力促进后续创新发展工作。

“十四五”期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领域的较量日益紧迫、严峻和复杂,维护文化安全和文化走出去任务更加艰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内外需求受抑、全球供应链变化、文化产品外销受阻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文化消费的复苏;传统产业和发展方式的“天花板”效应日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趋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第二章 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从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全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论述和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着力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建设,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供给侧改革,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开创新时代文化强县建设新局面,为奋力推进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聚磅礴发展力量、发挥正确价值引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文化支撑,努力实现武定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教育人民。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切实做到“两个巩固”。全面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把握正确价值取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

补齐短板、兜好底线,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认同感,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努力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用好用足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着力在保护传承、转化创新、拓展提升、普及教育上下功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归属感。用好用足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让“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在武定大地放射出耀眼光芒。

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要求,体现“文化例外”要求,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全面推进文化观念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载体渠道、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创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文化”战略,实现“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文化活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县战略目标,以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为抓手,强优势、补短板、抓特色、求突破,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做大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做优文化产品、做活文化市场、做亮文化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充满活力、凸显实力、独具魅力的民族地区文化跨越发展新路子。到2025年,全县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新起点,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纳入美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优化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齐、建美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各地文化设施成为城乡亮点或标志性建筑,构筑公共文化新空间,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加强艺术普及,创建群众文化品牌。持续巩固提升基层文化活动“七小文化工程”、业余文艺队伍扶持“3+1”模式、基层文化阵地“8个1”管理模式、农村文化活动“七传七服务”等文化活动品牌。开展各级公共文化示范性单位创建活动,深化文旅融合,开展各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示范建设,激发公共文化新动能。引导社会参与,拓宽公共服务路径。促进志愿服务,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积极推动武定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到“十四五”末,全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布局更加均衡,产品体系更加完善,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社会参与更加活跃,智慧服务更加友好,城乡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有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创作一批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优秀文艺作品。“十四五”期间,全县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围绕筑牢文艺“高原”,打造文艺“高峰”,大幅提升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的要求,构建剧本质高量多、剧目纷呈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策划一批艺术题材、创作一批优秀剧本、排演一批精品剧目、推出一批领军人才,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提升一批文化品牌赛事展演活动。着力提升打造牡丹文化旅游节、彝族火把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积极举办“正月十五赶猫街”、石腊它苗族花山节、东坡乡傣族泼水节、环州乡丰收节、己衣镇“七夕节”、万德镇“二月八”、田心乡“三月十三”、发窝乡“六月六”民族传统节日,形成“月月有传统节日、年年有文化活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弘扬优秀文化,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助推民族文化强县建设,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培育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精湛的文化队伍。打造一批业务精湛的专业骨干文艺队伍,建设一批基层文化文艺辅导队伍,提升一批文化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文化志愿者队伍,扶持一批民间文艺队伍。

第三章  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出更多服务项目,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新建武定县文化馆、武定县民族博物馆、武定县彝族酒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狮山镇文化站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入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推进武定县图书馆风貌提升改造,充分利用已有的基层文化活动设施,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十个有”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九个有”建设标准,统筹规划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第二节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推动城镇、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同步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惠式发展。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将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设置针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推动全县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与国家和省、州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积极争取中央、省、州财政对全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第三节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依托“云南省公共文化云”“一部手机游云南”“楚雄州文旅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平台,以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基础,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文化站(室)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功能多样、便民惠民、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通过数字网络加大对跨领域、跨系统、跨部门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文化产品网上采购机制建设,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实现区域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布数字化服务产品平台,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效能,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文化数字化服务。

专栏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新建1个文化馆——武定县文化馆;

新建1个博物馆——武定县民族博物馆;

新建1个展示馆——武定县彝族酒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

新建1个服务中心——武定县文化服务中心;

新建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狮山镇综合文化站、高桥镇综合文化站、插甸镇综合文化站;

改造提升1个图书馆——武定县图书馆;

改造提升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猫街镇综合文化站、白路镇综合文化站、环州乡综合文化站、东坡乡综合文化站、田心乡综合文化站、发窝乡综合文化站、万德镇综合文化站、己衣镇综合文化站;

改造提升5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书香武定”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全民阅读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等工作,广泛开展“名师名家进校园”“公益诵读”、读书知识竞赛、征文、经典诵读、“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等各类活动,全县群众阅读率达到80%以上。在武定县城、狮子山旅游景区探索建设24小时自助书屋、商业综合体书吧、社区书吧、校园书吧;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拓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传输渠道,丰富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完善公共文化场所网络接入和WIFI服务,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数字农家书屋、数字博物馆、城乡电子阅报屏、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建设和转型升级,加快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

第四节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水平,推动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扶持一批文化类社会组织,并且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策划设计操作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建立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第五节 “两馆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成果,继续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免费开放工作,结合当地群众需求开展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推动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鼓励文物保护单位面向群众集体预约或定期免费开放。完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文化资源在县内联动共享,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

第四章  推进文物保护利用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革命文物会议精神,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历史遗存、传统村落、农耕文化的普查工作,强化文物维修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监管,为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节 加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力度

全面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科学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旅游开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坚决防止建设性、开发性破坏。积极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努力形成“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气。切实遵循文物保护维修原则,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中,力求不改变文物原状,确保文物价值不受损害,合理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解决文物保护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文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文旅融合项目落地。积极推进武定县民族博物馆建设项目,加快把狮子山正续禅寺纳入“云游文博”数字开放平台的建设,启动实施万德观音寺修缮工程,武定县迤纳厂土高炉群保护项目,积极谋划上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定段)环州土司江防遗迹群保护项目,全力推动环州土司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设施,使文物建筑险情基本消除、状态良好,扩大开放利用。

专栏2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6个文物保护项目——狮子山正续禅寺安防工程项目、武定万德观音寺修缮项目、武定万德那德洪土司墓修复项目、环州土司墓群修复项目、武定发窝富如山夫妻合葬墓修复项目、武定县迤纳厂土高炉保护项目;

1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定段)环州土司江防遗迹群保护项目;

5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狮子山红军哨、己衣大裂谷红军树、白路木高古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过万德纪念碑、边纵西进部队武定尖山铺战斗遗址保护项目。

第三节 加强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是文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宏观规划、制度设计、队伍建设等工作,为考古工作提供良好条件。积极配合上级考古部门开展一系列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节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的直接见证,是红色基因的“储存器”,武定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革命老区县,红色资源丰富,革命遗址众多。要加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武定县革命文物名录,多渠道争取资金对革命文物进行修缮保护和利用,积极谋划和上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认真抓好白路木高古红军长征纪念馆、边纵西进部队武定尖山铺战斗遗址保护项目建设,确保我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五节 加强文物安全工作

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推行“文物长制”,建立健全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和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等方面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实施抗震加固、地质灾害防控等工程,建立健全文物灾害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明确文物消防、防洪安全责任,加强消防设施、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防洪除涝设施和应急处置力量建设,强化火灾、洪涝风险辨识与管控,推广科学适用的技防物防措施,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增强防控能力。

第五章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强化非遗保护措施,完善非遗传承机制,建立非遗名录体系,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品牌项目引领、重点项目扶持、濒危项目抢救”的非遗保护格局。

第一节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建设

建立武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强化全县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整理,完善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资料档案库,逐步形成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具有普查资料保存系统、名录项目传承人管理系统、保护载体、管理系统、检索系统和数据安全系统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网络,形成统一的上传、存储、管理、展示平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让用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了解武定县各大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第二节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保护

制定出台《武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申报,加强传统工艺的挖掘、记录和整理工作,对濒危传统工艺项目,加快实施抢救性记录,落实保护传承措施。对彝族刺绣、彝族服饰、彝族酒歌、武定阉母鸡技艺、武定银器制作等武定本土传统民族民间工艺进行重点扶持培养,提升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打造武定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针对性的对民族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4个县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专栏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到2025年,申报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培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白路彝族毕摩文化传袭所建设项目;武定猫街彝族服饰刺绣工艺建设项目;田心鸡街子苗族服饰刺绣工艺建设项目;武定民族银器制作工艺保护项目。着力打造高桥己梯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老木坝傈僳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勐果傣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长岭岗苗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县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程——建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档案,逐步形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具有普查资源保存系统、名录项目和传承人管理系统、保护载体、管理系统、检索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系统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网络,有效保存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

第三节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媒体,多种形式的非遗宣传,不断弘扬和展示非遗成果,使非遗保护深入人心;二是排演一批优秀民族民间剧目,展示非遗传承人技艺特长,加大非遗对外宣传力度;三是积极开展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平台;四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建设“民族文化实践基地”、“民族文化学习培训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第四节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旅游+非遗”的传承方式,把武定彝族酒歌、彝族刺绣等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项目,拓展非遗项目传承展示空间,推动非遗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第六章 促进文艺繁荣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进一步繁荣发展楚雄文艺事业,着力健全完善文艺创作扶持管理机制,激发文艺精品生产活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第一节 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

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以创作为主要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坚持文艺工作“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在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宣传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对大众的引导和凝聚作用,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深化与省州文艺院团合作,引领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州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第二节 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演出

坚持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乡村”、文化扶贫扶智扶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宣传党的二十大、清廉武定、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活动,完成州下达的“送戏下乡”演出任务,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努力为谱写中国梦武定篇章作出贡献。

第三节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加强党的领导,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改革促发展,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突出问题导向,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巩固和发挥文艺院团宣传思想主阵地作用。县级文艺院团要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和强化惠民演出的基础性、现实性、针对性作用,大力开展文艺演出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街区活动,做好政策宣传、惠民演出、艺术普及等工作。加强对乡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联系指导,成为推动县域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惠民演出、服务基层的主要力量。

第四节 不断夯实文艺队伍建设

制定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艺术人才队伍培养储备;设立艺术人才培养培训专项经费,面向省内外招聘高端艺术人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多种方式引进和汇聚省内外优秀艺术人才;畅通演职人员转岗分流渠道,切实保障和提升国有文艺院团的专业化水平。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扩大保留事业单位性质院团内部分配自主权,努力构建一支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文艺人才队伍。

第五节 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

推动展、节、会、演创新融合,提升文化旅游节庆和展会水平,打造知名节会品牌。着力提升打造牡丹文化旅游节、彝族火把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助推民族文化强县建设,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专栏4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项目

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项目——实施“戏曲进乡村”“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推广“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着力打造“牡丹文化旅游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品牌;扶持每个乡镇组建 5 支以上业余文艺队,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成 1 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

第七章 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行政、坚持权责一致、坚持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整合执法队伍、增强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能力,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领域的六项行政执法职责,认真贯彻执行文化旅游市场和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歌舞娱乐场所、旅行社等经营活动场所和电子游戏、音像、印刷品等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查处违反文化旅游市场法律法规的违法经营活动,促进文化旅游市场的健康繁荣、有序发展,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工作,高度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程度和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适应现代文化旅游市场发展需要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维护全县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推动全县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

第一节 强化执法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管理台账,实现日常巡查与信息监管网络系统结合,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对文化旅游市场经营单位进行事中事后监管。

第二节 建立完善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制度

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制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监管合力。

第三节 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整治行动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执法和整治行动,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创建活动,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和绿色发展。加强对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安全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安全检查督查责任制,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四节 持续推动平安文化市场创建工作

开展以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预防和减少公众聚集文化经营场所重大安全事故作为主要工作任务,持续推动全县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网吧和营业演出场所等文化经营单位的“平安文化经营场所创建”工作,进一步打造平安文化经营单位示范点,实现全县平安文化经营场所创建工作全覆盖。培育和谐平安的文化市场,促进平安武定建设。

第八章 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

以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市场管理服务为重点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实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第一节 建设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

进一步转变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改进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工作,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施文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逐步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完善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制约监督机制,做到审批程序标准化、过程透明化、行为可监督,结果可核查,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发展环境。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创办文化市场经营企业,开展文化市场经营活动,扩大文化市场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优化文化消费发展环境,鼓励多种经营和业态融合,继续推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文化娱乐、营业性演出等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试点先行、辐射全县的发展态势。鼓励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继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和帮助文化经营场所实施现代经营管理,提高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树立健康、阳光、向善的社会形象。

第二节 创新文化市场服务和管理方式

坚持政府引导和推动,发挥市场起主体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压缩办理时限,实行“先照后证”“宽进严管”工作审批服务机制,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审批引导和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文化市场监管效能。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手段,建立文化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对全县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继续推行文化市场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基本制度,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监管机制,定期公布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主体和文化产品黑名单、警示名单。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对农村、乡镇及城乡接合部的文化市场管理。开展文化市场各时期、各阶段、各类型专项整治行动,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文化产品及经营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发展环境。

第三节 推动文化市场行业转型升级

文化市场行业内的各企业要抱着开放、共赢的态度,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链条,输出自身技术优势。鼓励互联网上网服务和歌舞娱乐场所等行业探索多种业态和经营方式,改善行业环境,优化行业服务,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推动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并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服务行业。

第九章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通过深化改革形成目标明确、资源优化组合、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微观运行高效、管理制度健全、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满足全县各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第一节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分类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县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充分发挥理事会制度在管理服务中的优势。全面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向基层延伸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在保障主业和确保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文化服务、文创产品等多元化经营活动,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第二节 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领域行业组织的领导,创新行业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文化管理效能。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效监督、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结构合理、富有活力、服务高效、治理完备的行业组织体系,引导行业组织更好地服务文化企事业单位,服务广大文化从业人员,服务行业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第三节 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机制

完善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推动主管主办制度与出资人监管制度有机衔接,依法规范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第十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思想,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忠诚可靠、作风上务实过硬、业务上扎实精湛的文化人才队伍。

第一节 完善文化人才内培外引机制

继续抓好文博、非遗、文化艺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实施“武定文化名家培养计划”,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文艺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专门技术人才。采取与专业院校合作办班、委托培训等方式加强文化骨干力量培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文化艺术培训院校,搭建多元化文化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对各级文化骨干人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力争每3年对基层文化干部轮训一遍。

第二节 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

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文化名家大师和代表人物,在文艺创作、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教育培训、引进、奖励、社会保障等层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各门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可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第三节 完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稳定基层文化队伍,配齐配好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解决好待遇问题。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单位人员配备、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表彰长期坚守基层、业绩突出的先进工作者,建强基层文化队伍,实现文化下乡镇、进农家的目标。建设一支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发挥其在民间艺术创作、对外宣传中的示范作用。完善文化志愿者制度,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人士,特别是大学生及乡村文化积极分子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形成专兼职结合、各方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格局。

第四节 加强文化人才环境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为文化人才的引进、创业、教育培训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坚持对在全县文化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以及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学艺术大奖的进行表彰。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社会和行业公认”的原则,建立对各级文化人才的专项培养、教育与考评机制。健全企事业文化单位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完善人才奖励和服务政策。制定实施基层文化干部培训计划、文化传承人提升计划、基层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和文化专家下基层等活动。与高校共建文化产业产学研基地,形成多元化人才支撑文化发展的格局。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把加快新时代文化强县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提高文化建设指标权重。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各项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定期监测和评估机制。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文化强县建设推进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第二节 加大资金投入

县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农村文化惠民、抢救性文物维修、民间演艺团体扶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补助等文化发展项目。协调整合乡村振兴建设、科技培训等资金,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运转保障经费投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把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重大公共文化民生工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重要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完善各项文艺扶持政策,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落实国家支持地方戏曲等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文化资金的使用效益。扩宽公共文化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

第三节 加强法治建设

加快制定和完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政策措施,全面依法行政,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为文化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第四节 强化考核监督

制定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细化目标、分解责任、层层落实落细,要强化督查考核,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综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县文化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和顺利推进。强化监管考核。

第五节 加强要素保障

要将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按照城乡规划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要求,优先保障重要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

第六节 强化理论武装

切实加强全县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组织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职工队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云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加强文化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新形势、新常态下,努力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附件:武定县“十四五”(2021—2025年)文化事业发展建

设项目规划表

附件

武定县“十四五”(2021—2025年)文化事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建设性质

建设起止年限

建设 地点

建 设 内 容 及 规 模

总投资 (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万元)

建设单位

备注

政府投资

自筹资金

银行贷款

其它资金

1

武定县文化馆建设项目

新建

2023—2025

武定县图书馆旁

武定县文化馆规划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小剧场、文化展览厅、舞蹈排练厅、多功能报告厅、文艺创作室、音乐培训室、美术书法培训室、文化数据中心,观众集散厅等。

2100

2100

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2

武定县民族博物馆建设项目

新建

2023—2025

武定县城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新建武定县民族博物馆一个,框架结构,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室外给排水、配电照明工程等其他配套附属设施。

2800

2800

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3

武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建设项目

新建

2021—2023

武定县文化馆旁

总体布局要按照地形合理规划,建筑物设计要典雅大方,古色古香,独具风格。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武定非遗传承展示中心2000平方米,前厅200平方米,资料室200平方米,音响控制系统60平方米,值班室50平方米。

1200

1200

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4

武定县文化服务中心

新建

2023—2025

武定县城

规划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小型剧场、民族文化展示厅、书画展厅、舞蹈排练室、数字文化服务中心、观众集散厅等。

860

860

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5

武定县图书馆风貌改造

续建

2021—2025

武定县图书馆

武定县图书馆外观风貌提升改造,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250

250

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6

武定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项目

新建

2021—2025

武定县各涉及乡镇

1.狮山镇综合文化站;2.插甸镇综合文化站;3.高桥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每个350平方米)。建设内容:办公室、展览室、活动室、培训室、电子阅读室、图书室、公厕、广播室。

360

360

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7

武定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改造建设项目

续建

2021—2025

武定县各涉及乡镇

提升改造完善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扩建、大门、院子、围墙、厕所等设施。

400

400

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8

武定县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

续建

2021—2025

武定县各乡镇项目点所在地

狮子山正续禅寺安防工程项目、武定万德观音寺修缮项目、武定万德那德洪土司墓修复项目、环州土司墓群修复项目、武定发窝富如山夫妻合葬墓修复项目、武定县迤纳厂土高炉保护项目。(落架维修12000平方米,周边环境整治,落实“四有”工作,对墙体裂缝进行修补,购置防雷及消防设备、立标志说明碑、房屋彩绘等)。

2500

2500

武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解读《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图解《武定县“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