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武定县人民政府印发《武定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和《武定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的通知

索  引  号:11532329015178442p-/2022-1009015 公文目录:发展规划 发文机关:武定县政府办 成文日期:2022年10月08日 发文字号:武政通〔2022〕19号 主  题  词:“十四五” 教育事业 体育事业 发展规划 标      题:武定县人民政府印发《武定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和《武定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09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省州驻武各单位:

《武定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和《武定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已经十八届县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10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定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2

第一节“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绩2

第二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3

第三节“十四五”教育发展面临的发展形势15

第二章“十四五”期间教育发展规划总体思路17

第一节指导思想17

第二节基本理念17

第三节基本原则19

第四节发展目标20

第三章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武定教育改革发展25

第一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5

第二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6

第三节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1

第四章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37

第一节着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37

第二节着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39

第三节着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41

第四节着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能力43

第五节着力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46

第六节着力提升民办教育教学质量47

第七节着力提升民族教育质量47

第五章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48

第一节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48

第二节精准帮扶困难特殊群体49

第三节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49

第四节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创新发展50

第六章建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51

第一节构建更加通畅的人才成长通道51

第二节完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52

第三节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52

第四节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53

第七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55

第一节强化师德师风建设55

第二节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56

第三节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57

第四节优化教师队伍管理58

第五节提高教师地位待遇59

第八章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60

第一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60

第二节开发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61

第三节完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62

第四节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创新62

第九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64

第一节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64

第二节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65

第三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6

第十章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7

第一节提高教育法治水平67

第二节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67

第三节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68

第四节完善学校治理体系69

第五节推动教育治理方式变革69

第六节提升教育科研工作水平70

第七节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71

第八节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71

第九节深化教育开放合作72

第十一章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73

第一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73

第二节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74

第三节加强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74

第十二章保障措施75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武定教育谱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

《武定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楚雄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楚雄教育现代化2035》编制,主要阐明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武定县教育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推动全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实施教育强县、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奋勇前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形势展望

第一节“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和省、州《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规划,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提升国民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构建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教育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教育体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2017年8月,县委成立了县教育工委;2019年5月,成立了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教育体育局党组,健全完善教育体育系统管党治党运行机制。在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建立了县教育工委、党组班子成员抓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支部规范化建设等责任区。制定加强中小学校、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实施意见,以“五强五好”为抓手,突出抓好“三看六有四亮四上墙”系列活动,持续净化全县教育体育系统和校园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面落实第三期《武定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幼儿园建设步伐。按照“城区和乡镇所在地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行政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思路,建立和完善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布点合理的幼儿教育体系。实施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重点的学前教育项目,确保有生源的教学点开办附属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征地4429.34平方米,投入资金2174.8万元,实施了己衣、田心、东坡等8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建设教学及辅助用房13044.62平方米,并完善附属及配套设施。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举办民办幼儿园。“十三五”以来,共审批新办民办幼儿园6所,共争取各级资金125.63万元,对民办骨干幼儿园进行提升改造,改善了全县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争取让每一所学校达到国家办学标准,使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6人以上的“大班额”已全面消除;建设了一批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香水中学、武定民族中学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于2017年5月建成,武定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于2018年在香水中学建成,2019年11月建成己衣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2020年又新增白路小学、思源实验学校2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全县11个乡镇的13所中心完小均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各村委会建有村级“儿童之家”,全县126个村级完小均安装了亲情视频电话,基本实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全覆盖。狮山镇西和、红土田以及己衣镇花果山等移民搬迁安置点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得到妥善安置。城区学校“择校热”“入学难”等难题得到有效缓解。2019年5月,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各项指标已达国家标准,已经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普通高中提质发展。实施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武定一中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等校舍16980平方米,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印发实施了《武定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办学资金投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完善扶困助学政策,健全扶困助学机制,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学校多样化办学,推动学校办学特色发展。普高招生能力从2016年的1400人提高到2020年的1917人。围绕“高上线、多本科、突重点、出尖子”的目标,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考质量持续实现“低进高出”。2020年,全县参加高考1187人,600分以上10人,一本上线76人。武定一中600分以上人数、一本上线率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目标,上线率继续稳居全州前列。武定民族中学本科上线任务目标4人,实际上线85人,超额完成州下达的任务。武定一中先后获楚雄州高考“优生贡献三等奖”“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先进学校三等奖”“目标完成先进学校三等奖”。武定民族中学先后荣获楚雄州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一等奖”“目标完成一等奖”“综合考核先进学校”和“全州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先进奖”。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援建3000万元的武定县就业创业综合实训大楼已竣工投入使用。努力加大中职招生宣传,按要求完成每年的中职送读任务。2017年以来,完成东西协作送读上海职业学校308人,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为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重要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州县一体化办学和集团化办学改革,促成县职业高级中学与云南交通职业学院、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先后投入360多万元,建成了县域内一流的汽车修理厂。与昆明碧海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协议,200多名学生交替到汽修厂开展实训课。大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证书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培训。“十三五”以来,县职业高级中学累计培训学员1200人,1156人取得行业资格证,合格率为96.3%;就业输出1141人,就业率为95.1%。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入资金35443.41万元,新建及扩建校舍127809平方米,建设体育运动场111634平方米。顺利实施了武定思源实验学校、狮山镇大坝山小学等重大建设项目,极大优化了县城区教育资源配置。以推进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仪器设备项目建设,投入资金约894.15万元,配备教学器材、实训设备2604(套台件)。投入资金358万元,购置图书406448册。完成投资2569万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形成省、州、县、乡、学校五级教育专网,实现全县教育系统万兆骨干、千兆进校、百兆到班的“云网端融合、四全两有”教育网络,计算机生机比小学达12:1,初中达10:1,高中达6.4:1。完成了武定一中数字化图书馆、高桥小学的录播教室及高桥小学区域内“1+N”教学模式建设。建成全县教育系统内的视频会议系统,完善全县教育电子政务系统规范化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十三五”以来,累计招考补充教职工204人,及时补充空缺教师。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州级骨干培训、名师工程、县级骨干培训为抓手,加强教师培训,整体提升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打造队伍品牌。投入资金250万元,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开展各类培训,每年完成教师全员培训72学时的培训目标。“十三五”以来,累计培训教师16909人次,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高中95.10%、初中100%、小学(含幼儿园)98.63%。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十三五”以来,累计轮岗交流校长、副校长19人,教师交流轮岗324人。印发了《武定县乡村教师差别化岗位生活补助实施办法(试行)》,建立薪酬向乡镇、偏远、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倾斜的机制。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不断涌现,先后获得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奖励1人,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得“云南省乡村从教20年优秀教师”称号8人,州级“名校长”称号1人、“名教师”20人、“名班主任”20人、“彝乡教学名师”3人,县级“罗婺红烛·育人先锋”优秀教师304名。

教育科研取得新突破。强化质量意识,坚持名师兴教、科研兴校,坚持聚焦课堂五项制度,全面落实“推课改,育名师,重研训,促发展”工作思路,推进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有1项省级党建领域课题、17项州级规划课题和1项幼儿园专项课题被批准立项研究,实现全部结题验收的目标任务。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平台上晒出“优课”5000多节次。获得国家级“优课”表扬1人,省级“优课”表扬16人,州级“优课”表扬55人,州级“优活动”表扬8人;县级“优课”表扬了407人次,县级“优活动”表扬了29人次。一系列丰硕成果有力壮大了中小学名师队伍建设,有效助推“课堂革命”在武定落地开花,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开展“八礼四仪”文明礼仪主题教育,以道德讲堂为平台,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和“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实践活动。开展雷锋精神进校园和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广泛宣传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体质锻炼。圆满举办第一届中小学生乒乓球运动会、武定县第二届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招银杯”中小学男子足球邀请赛、第二届中小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全县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等体育赛事,先后组团参加楚雄州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暨2016—2017年度青少年校园足球州级决赛、楚雄州第十四届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积极向上级体育运动学校输送20名体育后备人才,2人获省级比赛二等奖,6人获省级比赛三等奖。艺术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积极参加省、州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有57件作品获省级奖。“十三五”以来,累计表彰“助人为乐优秀学生”116名。

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十三五”以来,武定县依法执行和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要求,以强监管、增效益为着力点,筹好、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财政义务教育经费平均增长达6.32%,义务教育财政拨款逐步增长,增长比例总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全县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教育事业费初中平均增长率达5.21%,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教育事业费小学平均年增长率达6.95%,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安排公用经费初中平均年增长率达1.19%,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安排公用经费小学平均年增长率达1.08%。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为7175万元,用于教育3753万元,用于教育比例达52%。教育费附加征收总额为2186万元,全部用于教育。土地出让总价款为37698万元,全县按土地出让总价款的2%计提教育资金,合计应计提764万元,全部用于教育,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的工作方针,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实施教育惠民计划为抓手,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县教育发展的水平和层次有了新的提升。先后印发了《中共武定县委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武定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武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武定县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办法》等10余个文件,为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障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大会,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优先研究教育,优先安排教育经费,推行教师交流轮岗制、教职工全员竞聘制、绩效工资制、“县管校聘”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综合改革,激活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推动全县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教育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目标,坚守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因贫失学辍学的底线,统筹力量,压实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挂包单位、教体局机关职工及学校教师责任,采取“宣传动员劝返解决一批”“就近恢复校点解决一批”“开办特色班解决一批”“医疗鉴定办证解决一批”“送教上门解决一批”“司法起诉解决一批”“入户施教解决一批”“七个一批”落实工作责任,按照控辍保学工作“四步法”工作要求,“四步法”的执行率达100%。截至2020年6月25日,全县失辍学学生问题已实现动态清零。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施倾斜性资助,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补助、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免学杂费补助等政策。“十三五”以来,共计下达武定县各类学生资助资金2.73亿元,有效保障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了学。

教育内涵不断提升。全县有省一级三等高级中学1所,二级一等完全中学1所,一级示范小学1所,一级幼儿园2所,一级教进校1所,二级初级中学13所,二级一等示范小学5所,三级示范小学8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2所,省级文明学校3所,州级文明学校25所,县级文明学校106所;省级绿色学校3所,州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平安校园8所,州级平安校园39所;县级平安校园138所;创建全县民族团结示范学校16所,示范机关1个。积极参加省级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全县先后有51名师生受到省教育厅、省民委表彰。

依法治教持续推进。深入贯彻依法治国重大方略,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全面履行职责,确保不违法、不违规,不触碰“底线”和“高压线”。严格执行《关于印发<武定县权力公开透明实施办法>等五项工作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工程招投标、教师资格认定、教师招考等重大事项通过公告、政府信息公开网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开,做到了公开透明。完善校务公开制度,保证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重点公开经费使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质量、招生、基本建设招投标、收费等社会关注的主要信息。全县32所学校每年均按照规定召开了教代会,涉及学校发展建设、学校管理、经费收支、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教学质量、教师培训等教代会提案,办理提案率96%以上。

武定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年度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残疾儿童入学率(%

全国

全省

全州

全县

全国

全省

全州

全县

全国

全省

全州

全县

全省

全州

全县

2015

75.00

63.82

61.87

45.07

93.00

93.30

93.06

88

87.00

80.10

80.36

76.03

93.43

95.83

91.08

2016

77.40

68.27

72.89

65.93

93.40

93.50

94.57

86.74

87.50

82.60

83.00

69.17

94.70

95.99

94.52

2017

79.60

71.15

77.24

62.19

93.80

93.60

95.65

87.54

88.30

76.05

86.04

72.28

95.58

96.33

92.93

2018

81.70

79.69

81.95

72.57

94.20

94.18

96.38

90.01

88.80

78.43

87.99

75.6

97.07

96.61

91.74

2019

83.40

84.27

84.39

78.03

94.80

94.77

98.20

94.73

89.50

84.33

91.50

79.16

97.01

97.50

90.24

2020

85.20

88.79

91.00

87.07

95.00

96.15

98.88

96.36

91.20

90.98

94.28

93.25

98.21

99.47

98.33

比“十二五”末提高

10.20

21.18

29.13

42.00

2.20

2.85

5.82

8.36

4.20

10.88

13.92

13.68

4.78

3.64

7.25

第二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县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省州党委的要求相比、与推进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

1.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一是各类教育阶段发展不均衡。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办园质量参差不齐,全县城区仅有2所公办幼儿园。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入园难”问题更加突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充分,城区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突出,城区学校就学压力大,农村中小学“有学上”的问题已得到解决,但在“上好学”方面差距仍然较大。二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仍是短板,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学校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差距明显。

2.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一是教师队伍总量不足。按照《关于全省中小学统一编制标准和创新管理的若干意见》(云编办〔2017〕31号)文件规定的编制标准,2020年,全县应核定教职工编制2913人,实核教职工编制2617名,差缺编制296个。二是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教师总体年龄偏大、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平衡、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部分学科教师缺乏,小学阶段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英语专任教师不配套。三是中小学校长培养选拔缺乏竞争机制。“名校名师”数量不足、效应不突出;后备人才不足,部分在岗校长领导素质和现代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没有起色。四是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及教科人员敬业精神不强、教书育人情怀不深,职业道德淡化,缺乏责任感,存在职业倦怠,教师队伍建设与“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有差距。

3.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普通高中质量提升瓶颈还未有效突破,多一本、出高分、上名校的目标依然差距较大。中考平均分、优生率和小学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与州平均水平还有差距。职业教育专业特色优势还需彰显,市场竞争力不强,产教结合不紧密、招就结合有差距,县职业中学招生困难。

4.项目推进压力巨大。一是教育项目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全县的教育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历史欠账多,资金缺口大。社会足球场的项目缺少前期经费,因土地等问题存在协调难、推进难。二是缺乏专业项目管理人才。县教育体育局项目管理队伍和各学校项目管理员均来自教师队伍,缺乏专业的工程建设管理知识,未参加过项目建设专业知识的业务培训,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了解不全面、业务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推进。

5.校园安全管理形势严峻。一是基础薄弱。全县学校点多、面广、线长,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边远山区学校,学校安防投入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校园监控设备老化,摄像头未全覆盖,存储时间未达90天。物防技防措施不达标。二是学校安保人员紧缺。现有的82个安保临时工指标一直沿用至今,无法满足目前学校安全管理形势的需要。按要求,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至少还需增加165名临时安保人员指标。三是后勤及安保人员待遇偏低。目前,后勤及安保人员待遇低,导致聘请的后勤及安保人员素质不高,年龄老化,人员更换频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第三节“十四五”教育发展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武定县教育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

从全国的发展形势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推动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迫切需要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各类紧缺人才。保障基本民生,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育政策调整,学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保障。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优先发展教育的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从全省的发展形势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对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振奋了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委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对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州教育在滇中城市群中主动接轨昆明、融入滇中、辐射滇西搭建了广阔舞台。

从全州的发展形势看:省委、省政府楚雄现场办公会议和州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新征程,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着力推动解决全州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全州的现代化。

从武定的发展形势看: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振兴武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投入、改革创新,全县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事业发展体系,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武定县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优先发展教育,超前谋划、系统部署、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开启教育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好中国教育现代化武定新篇章。

第二章“十四五”期间教育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全州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实施教育强县、人才强县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服务建设“滇中崛起增长极”中勇当先锋、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中走在前列、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树立标杆战略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健全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各类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武定县更好地融入国家和全省、全州战略、实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县奠定基础。

第二节基本理念

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思政课,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落到实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品质和道德素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有效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加注重面向全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使学习者获得发展自我、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更加注重终身学习。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开放优质的学习资源、灵活便捷的学习方法、绿色友好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坚持能力为重,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学习者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推进体教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更加注重开放共享。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多元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多渠道扩大教育供给,积极吸收借鉴省内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第三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服务人民。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把教育投入作为重点投入,在推动武定高质量发展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强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广泛借鉴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实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激发教育活力,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

坚持依法治教。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系统推进。坚持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主线,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统筹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围绕“做强县城、做大乡镇、提升农村、示范带动、多点支撑、一体发展”思路,推进区域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五教同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坚持互联网+教育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构建科学成熟的集质量监测、评价、补偿、激励于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拓展教育新形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智慧教育管理平台,构建安全、有序、便捷、高效的教育管理系统,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更好地利用全国全省全州资源,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第四节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县战略目标,科学谋划、合理确定全县“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确保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3.5年,教育总体水平达到全州中等偏上水平,处于成为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教育现代化强县。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立足武定县“欠发达”的基本县情,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今后五年,全县要保持“补短板、强基础、谋长远”的战略定力,坚持“创特色、上水平、争先进”的工作思路,到2025年,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95%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5%以上;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5年以上。终身学习成为生活方式,教育现代治理格局形成,教育跨越发展成效显著,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全州中上水平,为2035年建设教育强县、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健全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网络,争取建设老年大学1所、乡镇老年大学11所,136个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教学点,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比达20%以上,老年教育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大学办学格局。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完成水平和学生学业质量处于全州中上水平,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共享机制更加健全,受教育机会、过程、结果更加公平。

——普通高中提质培优。形成高均衡、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高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能有效满足全县优秀学子升学成才的愿望。

——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强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建成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乡村振兴、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有质量的早期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为残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民族聚居地区教师待遇明显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得到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更加科学有效。

——终身学习成为生活方式。建成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立交桥”,形成渠道更加畅通、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将学习融入生活。

——形成教育现代治理格局。完善依法治教制度体系,健全管办评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机制,优化分级管理体制,完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四五”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教育普及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残疾儿童入学率(%)

87.07

96.36

93.25

98.33

95

97.5

95

99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

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

双师型教师占比

404

15

48.8

480

30

85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普通教育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人)

普通小学在校生(人)

普通初中在校生(人)

普通高中在校生(人)

6003

8485

8808

5143

6210

15891

8913

5163

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比例(%)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普通话普及率(%)

98.63

100

65.98

49

9.8

65

100

100

98

54

11.3

85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

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占比%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通过国家督导评估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92.86

——

60

100

2028年

7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第三章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武定教育改革发展

第一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确保在教育战线落地生根。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健全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常态化学习机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增强理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治教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全局本领和防范风险本领,打造教育发展新格局。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

精神,从“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等方面全面深入领会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抓好学习宣传、

贯彻落实,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围绕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教育对外开放,确保全县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共享教育发展成果。从“胸怀两个大局”的高度,从“对国之大者”的站位,从“新发展理念”的视野,主动寻求突破,积极打破常规、加快提速发展,全面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增强教育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武定教育现代化实现关键性跨越,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2.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个科目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积极打造“名师示范课堂”和推广示范学习成果。推动高中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专题课和主题团课党课。认真组织开展“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系列活动。统筹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教育,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法治教育,培育学生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理念、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贯彻落实楚雄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紧扣迎接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用好武定地方党史等红色文化资源,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优质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创新,引导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并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公益服务等实践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利用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主题教育,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等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学生素质评价中,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改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坚定理想信念。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加快推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合力和效果。强化党对育人工作的领导,把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主导权。发挥学校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意识,提高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落实家长在育人中的重要责任和作用,积极争取家长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加快家庭教育工作政策措施设计,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建设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发家庭教育系列课程,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密切家校合作,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提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完善社会参与育人机制,鼓励社会提供资源、智力和保障等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或心理健康咨询。

4.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云南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研究制定符合思政课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改进学生思政课成绩评定办法,加强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推动党政领导干部、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上讲台活动。

5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进和丰富线上教学形式,从源头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积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家长思想观念,疏堵结合,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和良好教育生态环境。实现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6.高质量推进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由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合理分担课后服务运行成本,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成长需求,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开发设置多样化课后服务项目,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补课”。

7.从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严格清理整顿,从严审查审批,不再审批设立新的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已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经合格性审批后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培训机构。整合教育体育、行政审批、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等部门力量,设置专门机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监管,促进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加大治理创新力度,通过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多种途径整顿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将线上线下培训机构全部纳入监管,确保监督全方位无死角。坚决治理校外违规培训和竞赛行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来治理,推动校外培训法治化、规范化发展。

8.全面加强五项管理。全面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课外读物、体质健康管理,保障学生休息权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加强作业管理,建立作业统筹管理机制,明确各学段作业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控制节假日书面作业时间;加强作业设计,将其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不得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加强睡眠管理,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所需平均睡眠时间标准引导家长做好学生睡眠管理,完善学校与家庭的协同机制,确保中小学生睡眠充足。加强手机管理,疏堵结合、对症下药,建立差异、分类管理政策,细化管理措施,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应急通话需求,创建安静的读书学习环境。加强课外读物管理,把好内容关,强化质量关,以推荐目录为主,学校和教师加强指导、引导,鼓励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提高青少年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体质健康管理,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纳入学校管理内容,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考试管理,抓好监测评估,及时发布监测评估要求,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

第三节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和健康体魄。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方向,把音体美和劳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配齐音体美劳教师,保障音体美劳经费,补齐音体美劳设施设备,开齐音体美劳课程,开足音体美劳课时,建设一批国家级、省州县级音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基地),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做到生生有音体美劳技能、班班有音体美劳活动、校校有音体美劳特色、年年有音体美劳展演,推动德智体美劳良性互动,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

1.加强学校德育智育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将立德树人工作成效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根本标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各类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和要求,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学校智育方式,提升智育效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格局。强化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德育工作机构、健全德育工作机制、配备德育专职人员、改善德育工作条件、保障德育工作经费、完善德育工作督导评价制度,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规划、部署、实施,推动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强化课程育人、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科教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积极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创新育人方式,全面推进目标、思路、原则、方法、评价有机统一,把德育工作做到日常化、生活化、实践化。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方式,打造育人特色,形成“一班一亮点,一校一品牌”。强化育人评价,建立精细化、明确化的评价指标,实施多主体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全面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工作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各类教材教辅管理办法,加强中小学教材和教辅资料管理,完善中小学教材选用审定制度、教辅评议制度、各类读物进校园审查制度。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建设管理。

2.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推动教育体育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相互衔接的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体系,健全完善具有品牌引领效应的州、县、学校三级体育联赛体系。全面优化办学条件,强化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完善学生体育竞赛平台,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夯实学校体育发展基础。积极挖掘体育资源,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局面。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体育考试评价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3.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足上好美育课程。积极开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因地制宜开展舞蹈、戏曲、戏剧、书法、绘画等课程,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继续开展美育特色学校建设,在中小学校建设管弦乐团、合唱团等,开展常态化的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管理,健全学校美育工作评价机制,将美育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展演,培养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艺术特长。

专栏1体育美育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学校体育美育师资、器材配备和场地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社会体育场地新建项目优先建在校内或学校周边,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加大体育美育教师招录工作,鼓励退役运动员和民间艺人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和美育辅导员。成立校内体育和美育社团,建立完善校内、县级学校体育竞赛和美育展演体系。

4.抓实抓好劳动教育。全面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化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制定学生劳动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参加学校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创新,充分利用多种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公益教育、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大投入,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置办必要的劳动教育设施,建设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基地)。

5.开展国防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切实提高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质量。以提高青少年综合国防素质为基本要求,着力强化育人功能,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加强条件保障,健全校内校外密切结合的学校国防教育网络,切实提高校园国防教育吸引力和育人实效性。加强学生军训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基地)。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融入日常教学,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全面系统构建生态文明育人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五育并举”各个环节。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学习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持续开展国家级、省州县级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和示范项目。加强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从垃圾分类入手,从“环保小卫士”等做起,用“小手拉大手”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6.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视力保护。继续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食堂等,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广大师生积极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新风尚,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监测体系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职教师,提升大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警预防、咨询服务、干预转介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近视防控的有关要求,制定实施防控青少年儿童近视考核评估办法,加强中小学生视力保护,加大学生体质健康和视力监测力度,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和视力监测工作,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近视率纳入教育体育部门和学校考核评价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校综合业绩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专栏2健康教育和视力保护专项行动

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和视力保护专项行动,完善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提升健康教育师资水平,拓展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能力。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发布《义务教育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将学生体质健康和视力监测结果纳入学校考评体系,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特色学校建设。严控学生滥用电子产品、严控手机进校园。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制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学校温馨和睦、团结奋进的育人环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氛围。建立从学前到小学、中学的学生个人健康档案。

第四章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一节着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1.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适应生育政策调整,根据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努力让所有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健全县、乡镇、村(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保障农村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以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为重点,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健全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投入体制。落实县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巩固提升“一村一幼”“一乡一公办”“一县一示范”建设成果,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坚持依法依规办园,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实施乡镇幼儿园从小学的管理体制剥离,实行独立建制独立办园,健全并落实幼儿园办园行为基本规范。支持示范幼儿园探索“名园办分园、名园带弱园”等模式,争取建成1所云南省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不断扩大优质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费收费标准。按标准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创新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

2.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深入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配备丰富适宜的玩教具材料和儿童画书,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推进科学保教、寓教于乐,为幼儿提供符合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保育和教育,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有效衔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队伍建设,以县级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为主体,落实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分区域的教研指导网络。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对区域内幼儿园的资源配置、业务管理、考核评价等进行统一管理。推进《云南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师指导用书》的学习与应用实践,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指导体系,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加强安全防护、收费、卫生保健、保育教育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专栏3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工程

全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项目建设工程,规划投资38792.22万元,新建8所幼儿园,改扩建132所幼儿园(含民办幼儿园15所),新建改扩建校舍184903平方米。优先支持公办幼儿园建设,有效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办园体系。

第二节着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1.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学校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优化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规范课程管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审批和监管,切实减轻学生、教师和学校负担。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源头监管,完善过程监管,强化安全监管,严格依法监管,对偏离素质教育导向、不按国家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违规补课等行为以及在办学方向、学校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生态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依法依规追究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人员责任。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成效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监测,力争到2028年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利用“互联网+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推动优质课程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保障边远、民族地区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按照“外引内联、优质带动、整体发展”思路,科学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教学联盟、合作办学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优质教育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构建学区制管理框架,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3.面发展素质教育。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完善集“发现病灶、开出良方、能治好病”于一体的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业质量监测评价补偿激励保障体系,科学诊断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推进质量检测报告运用研究。完善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措施,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上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强化教学常规督查,加强薄弱学校教学专项指导,提高常态化课堂教学管理水平。鼓励教育科研部门、社会机构参与和支持中小学发展,通过协作共建附属学校、艺术家工作室、体育俱乐部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小学校加强师资培训、学科教学、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工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4.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继续坚持控辍保学“一把手”负责制、“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日常监测通报机制、专项督导工作机制、随机督查机制、问责追责机制的同时,综合运用“学籍管理系统”“视频检查系统”“政府救助平台”“义务教育在校生动态管理系统”等,精准跟踪每一名学生的就学状态,及时发现、报告、劝返辍学学生,常态化长效化抓好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落实政府、学校和监护人各方主体责任,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执法机制,强化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实施,切实办好寄宿制学校,防止学生因就学不便而失学、辍学。

专栏4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投入资金164433万元,建设校舍面积1039442平方米,补齐补足全县义务教育资源,重点规划新建城南第二小学、禄金工业园区小学、城南中学3所学校,解决城区中小学教育资源紧缺难题,力争到2028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目标。

第三节着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1.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等方式增加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就学需求。科学、合理控制高中学校办学规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按标准配齐高中教师,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减少超大规模学校。制定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计划,着力打造示范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品牌,构建示范高中、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分类发展、分层提升的普通高中发展新格局。示范高中突出学校管理水平、教师素质、办学条件和社会评价;特色高中突出特长培育,注重构建系统的特色学科课程体系和丰富成熟的学生培养模式;综合高中突出“合格+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融合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实行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职普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绩效考评激励机制,强化质量意识,充分调动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升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优化普通高中招生范围,继续推进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改革,逐步实现以县域内招生为主的格局,促进优质生源均衡配置。

2.推进普通高中提质培优。制定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县域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将武定第一中学建设成为云南省一级二等高(完)中,武定民族中学力争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高完中。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推进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丰富课程体系,逐步建立适合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课程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全面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提质培优。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指导学校制定选课走班指南,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方式,注重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指导机制,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专栏5提升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

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武定一中、武定民族中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化解大班额,有效控制大规模学校。加强学科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与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校食宿卫生等生活条件,创造良好育人环境。规划投入资金16016.21万元,建设校舍面积69331平方米,主要建设室内游泳馆、学生食堂、足球场人工草坪、智慧课堂教育资源等项目,进一步改善两所高中办学条件。

第四节着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1.强化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巩固发展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制定实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培强专业,优化结构,提升内涵,扩大规模,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力度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相互融合的战略定位,着力补齐短板,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给产业增值,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形成成才与就业并重、数量与质量齐抓、专业与市场协同、管理与发展共进和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做到在学校里老师教学生、在企业中师傅带徒弟,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生产经营一线、实际操作过程中养成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云岭工匠。完善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2.强化中职教育基础性作用。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深入开展武定县职业高级中学达标建设,积极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做大做强中职教育。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互通机制,探索课程互选、资源互通,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和文化基础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互融通、协调发展。系统设计中职考试招生办法,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实现初中毕业生应招尽招、应入尽入,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州县一体化”办学,巩固与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旅游职业学院等省内高职院校联合开办五年制大专教育成果,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重点,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强化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完善半工半读制度,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增强学生就业安置能力。

专栏6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项目。规划投入资金6143.41万元,建设校园校舍24768平方米,加强县职业高级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学校办学基础。

第五节着力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

制定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职普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搭建“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入学安置”等特殊服务平台,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和师资配备。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探索建立符合残疾幼儿康复和身心发展的学前教育模式,指导、规范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高中阶段残疾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争取开办1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大特殊教育资源,确保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公平教育,获得自我发展能力。

专栏7特殊教育建设项目

规划投资10139.16万元,新建1所武定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征用地38984平方米,新建校舍12724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4400平方米,公共活动及康复用房1810平方米,办公用房2200平方米,生活用房4314平方米。新建篮球场2块,跑道、操场等4000平方米,完善围墙、挡墙、绿化等相关附属设施,购置教学、生活相关设备设施。

第六节着力提升民办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和管理,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支持,进一步规范审批,分类指导,加强监管,认真做好年检工作,推动各类民办学校明确法人属性,明晰产权归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保障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风险防控和退出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秩序,防范办学风险。健全财政奖补、购买服务、人才支持、减免税费、土地供给等制度,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学前教育。积极引导民办学校适应社会需求,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支持城镇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质特色服务。

第七节着力提升民族教育质量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建一批国家、省、州、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第五章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

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教育公平普惠水平,落实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解决好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按照“重点规划城区教育发展、加强农村薄弱学校规划建设、乌东德移民搬迁就学需求、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学龄人口递增规律”五项原则,以“十四五”期间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及“缺什么补什么”为依据,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全面规划补齐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252887.74万元,自筹资金711万元,规划在284所学校建设5553个单体项目。其中,校园校舍面积1511555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570951(件套)。通过实施“十四五”规划力争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达到办学标准。

第二节精准帮扶困难特殊群体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全程跟踪监督管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落实好各学段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改进资助方式,提高资助水平和精准度,让家庭经济困难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同城同教”政策,按照就近入学、均衡编班原则,逐步完善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制度,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服务体系,突出关爱重点,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加大学校教育关爱力度,建立学校校长、教师联系帮扶校内农村留守儿童机制,创新关爱与教育形式,加强心理辅导、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

第三节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不摘”政策,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健全联防联控联保责任,定期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帮扶机制。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县域教师资源,支持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持续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力度,继续支持“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深化东西教育协作机制,完善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合作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以教育区域、城乡、校际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整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8乡村教育发展计划

持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配备必要的教育信息化设备和校园安防设施,加强运动场地和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优化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均衡配置县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实施“校长培训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完成培训1000人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采取对口帮扶等措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优质均衡水平。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重点支持农村幼儿园建设。

第四节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创新发展

继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计划。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县乡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充分发挥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阵地作用,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持续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到2025年,规范化达标学校达标率达100%、普通话普及率达85%。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技能,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建立推普助力长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不断创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宣传载体,满足各族群众对优质语言教育和语言服务的需求。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抢救保护,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六章建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第一节构建更加通畅的人才成长通道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学段在育人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有效衔接,畅通中职、高职、本科之间的通道,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融通发展,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认,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进一步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丰富终身教育资源供给。鼓励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职业课程。探索“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贯通中职、高职本专科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证书“立交桥”。推动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各类教育规模和结构,使学习者有机会采取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学习方式成长成才。

第二节完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从一次性终结性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探索各种社会机构互联互通、共享互助的终身教育新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协作的终身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完善终身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打造高效互动的信息发布与共享系统,搭建终身教育学习者与提供者选择平台,实现教育产品供需平衡。促进继续教育一体化发展,创建智能化平台系统,多维探索智慧学习路径,建立多终端学习平台,构建网络学习新生态。支持县职中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充分整合学校、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机构,加强“校校联动”“校企联动”“家校联动”。

第三节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活动。引导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培育多元办学主体,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学习资源。推进终身学习服务机构设施统筹、资源共享和服务联动,加强社区教育的普惠性,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使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与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推进社区学校、成人学校、老年大学、开放大学等社会教育学校建设,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实施社会教育辅导员、社区兼职导师、企业教育培训师、社会教育培训师等计划,补充师资队伍。强化职业进修和职后学习,加大图书馆等公益设施建设和免费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范有序的校外教育。广泛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探索农村学习合作社、民家工作室、班组学习点等学习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拓宽社区教育活动,激活乡村文化公共空间,针对地域特色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探索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社区教育理事会、党群议事会等丰富的协商形式和多样化的协商渠道,为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教育搭建沟通平台。调整社区教育机构功能,建设县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乡镇村(社区)教学点四级教育网络。打造社区融媒介学习环境,强化居民持续自主学习意识,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第四节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把老年大学(学校)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体育、组织、民政、文化和旅游、老龄部门密切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体制清晰、管理规范、运行顺畅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扩大教育资源供给,鼓励职业学校、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积极探索在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设立老年课堂等学习场所,推进老年教育向基层、社区延伸。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举办不同类型的老年教育机构。发挥县老年大学示范引领作用,丰富乡镇、村(社区)老年学校(学习中心)教育服务形式与内容。积极发展高层次老年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老年人学习的深度融合,丰富“互联网+”老年人学习渠道,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改善现有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提升教学场所和设施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在职教师参与老年教育工作,支持教师到校外老年教育机构兼职任教或从事志愿服务,搭建老年教育教师岗服务平台,建立由离退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有专长的老同志组成的老年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鼓励党政领导干部和专业社工等参与老年教育工作,加快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教学和管理队伍。注重“养、医、体、文”等场所与老年人学习场所、养老服务机构的结合,开展养教结合试点,突出“学中乐、乐中学”办学特色,探索“文化养老”模式,创新老年教育办学方式方法,切实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美好生活。完善基层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专栏9老年教育发展计划

积极争取武定县老年大学建设项目,新建武定老年大学教学楼一栋,共三层,包含乒乓球室、羽毛球室、练舞厅、教室、多媒体会议室、消防控制室、值班室等。项目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50.39平方米。争取100%乡镇建有老年大学、100%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教学点,老年大学学员人均建筑面积(含室内外)达2平方米以上,实现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第七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一节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师德师风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教育引导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以时代楷模张桂梅、朱有勇等先进模范为榜样,弘扬高尚师德,传承优良师风,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全心全意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引导教师立足乡村,做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培育乡村教师爱生优秀品质,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特殊困难学生。引导乡村教师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注重发挥乡村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强化“楚雄州校长精神”和“楚雄州教师精神”引领,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建立教师入职宣誓制度。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对师德失范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负面清单。加强师德师风宣传,选树先进典型,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乡村学校音体美劳等紧缺学科教师、特岗教师、新入职教师培训。建立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研训一体化。以需求为导向,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健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机制,使专业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学名师评选和培训,评选培训名校长5名、名教师80名、名班主任8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0名,发挥本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名师工作室、工作坊等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活动,力争省级立项课题3项以上,州级15项以上,县级20项以上,有力促进全县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提升。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类专业专科和非师范类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探索培训学分转换机制,促进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依托省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和教师培训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制度。深入推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和技能技术大比武,搭建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和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平台。

第三节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

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突出和体现校长职业化、专业化特质。实行校长选聘制、校长任期制、校长考核制、职级奖励制。实施学校内部推选、外部选派、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相结合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完善后备校(园)长人才库。实施校(园)长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研修培训和到名校跟岗实践锻炼,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实现校(园)长快速、整体、梯队成长。增强校(园)长培训的针对性,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教育家型校长队伍。支持校长和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形成教学特色与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机制。

第四节优化教师队伍管理

落实楚雄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县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对县域内教师人事关系进行集中管理,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把岗位职数和教师均衡配置到初中、乡镇中心学校,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采取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补足配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适当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健全完善幼儿园教职工补充机制,保障城乡新增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到位,改善提升现有公办幼儿园师资状况,满足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逐步配齐配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推动农村特殊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高级教师评聘管理制度。严把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促进教师管理智能化,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电子档案,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服务。

第五节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绩效分配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学校、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倾斜,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加大课时量和教学实绩在考核评价和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落实校长职级奖励制度和高层次紧缺教师引进激励机制。落实教师乡镇工作岗位补贴、生活补助政策,完善差别化补助办法,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不断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改建、配建和新建等渠道建设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乡村教师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健康体检经费,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加大教师表彰奖励力度,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鼓励广大乡村教师扎根基层,为提高乡村学校教学质量贡献力量。“十四五”期间,表扬“罗婺红烛·育人先锋”优秀教师500名以上。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出资对教师进行奖励。

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理精简现有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控制总量和频次,对清理后保留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改进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方式方法,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有关报表填写、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等事宜。

第八章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

第一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

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数字课堂建设为重点、“一屏两机”建设为抓手,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持续开展教育专网建设,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条件,加快推进5G网络进校园和无线校园网络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规模化应用。推进校园基础设施环境智能化改造,普及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实训室、智能图书馆等智能学习空间和各类符合标准的学习终端,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成“云上教育”平台,建成覆盖全县的数字资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打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使智慧教育更好地融入“数字云南”。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统筹建设一批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信息自动化分析、资源最优化配置,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扩大教育交流合作,更好地利用全国全省全州资源,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开发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创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方式,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结合。推进“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建设各类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示范课程。整合教育系统内、外优质资源,加强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建立专业技能数字教学资源库,构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能力。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探索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区域间、城乡间以及校际间的教学与管理水平,逐渐缩小差距,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发挥数字电视优势,强化家校教育互动,有效支撑学生家庭学习。开发和引入智能教育助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践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协助学校和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关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多方参与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引导社会优质资源进校园,形成覆盖全县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格局。

第三节完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建立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将教育信息化资源与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完善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备案审查制度和监管制度,完善教育服务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创新在线教育监管方式,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促进“互联网+教育”新业态有序健康发展,实现“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形成高质量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

第四节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创新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数字课堂、资源体系和教学管理相互融合,实现基于数据的应用互通。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和优质资源课程引领行动,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探索利用智能技术建立多维、精准的学生成长档案,构建满足学习者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的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助力学校精准管理、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

专栏10 智慧校园建设

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形成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全学科“校本资源库”。开展“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创建,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规划投入资金45434万元,建成智慧校园238所,智慧教室980间。加快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并与省网相连接的教育专网。以互联共享为方向,构建支撑各级各类学校的楚雄教育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数字化应用,推动智能化条件下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建设,打造高中阶段学校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形成联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效管理体系。

第九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第一节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统筹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科学设计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径,系统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弊端。全面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能力本位导向,营造不唯学历重能力的社会氛围,推动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用人导向的重心向“能力”倾斜。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机制。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不下达升学指标,不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教育体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改革学校评价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幼儿园重点评价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课后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职业学校重点评价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职业资格证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情况。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

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

改革用人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重点、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第二节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美育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审美素养。进一步完善普通初中学生劳动教育考核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方案,认真组织开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和劳动教育考核,培养和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观察探究能力。认真落实高考综合改革有关政策规定,自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起,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机制。

第三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符合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推进各学段、各类型教育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育人方式变革,坚持德育为先,落实“五育并举”,活跃提升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生活,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深化课程改革,开发一批特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开展项目化、任务化、同伴化、个性化学习,注重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同步课堂、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培养更多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深化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第十章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提高教育法治水平

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实施和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管理教育的权责范围,规范教育行政程序,推动教育行政权力合法有效行使。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和重大教育政策决策程序相关规定,实行出台前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实施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教育政策制定合法性审查机制,对重大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实施评估,提升教育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建立健全教育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依法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扰乱教育秩序、侵害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权益的行为。加大教育普法力度,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促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从制度层面入手,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和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构建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育人环境。

第二节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决策议事协调中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作用。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健全教育行政管理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教育行政审批标准化和教育政务信息化,提升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标准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治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理顺教育体育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整合力量,推动相关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进。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县政府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分担,确保教育投入优先,实现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

第三节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

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依法保障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健全完善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创建成果,全面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加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查与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深化对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情况的督导检查,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认真开展校园安全、控辍保学、师德师风、教育经费投入等专项督导,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认真开展各类教育质量监测。加强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专兼职督学的专业化水平。发挥教育督导专家作用,提高教育督导评估的专业性。创新督导方式,提升教育督导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转变和优化督导工作职能,探索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评估、监测。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报告发布制度,强化教育督导结果公示及运用,健全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健全问责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第四节完善学校治理体系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全面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切实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完善学校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在职业学校,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管理机制。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其成员依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共同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积极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理事会、教代会等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和调整、教师评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 家庭教育促进法》,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作用,实现家校共育。

第五节推动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治理制度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广泛应用,推动“互联网+监管”平台深入应用,加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搭建基于区块链的教育治理与应用创新平台。以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数据中心,加快完善新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加快形成专业化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治理改革,促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社会行业组织作用,建立对青少年数字化学习产品的审查机制,加强对各种网络学习系统和资源的质量监管,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第六节提升教育科研工作水平

完善县、乡镇、学校三级教研体系,理顺教研管理体制,依托现有资源推进县教研机构、师训机构、电教机构等融合发展,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评估、监测功能的有机整合。县教研机构与学校融合发展,依托学校建立教研实训基地、教研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科学核定教研员编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县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和听课评课制度,组织、指导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出校本研修的评价及改进意见。鼓励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推进“互联网+教研”平台和资源建设应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与成果推广。

第七节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科学精准做好学校疫情常态化防控,压实责任,强化疫情应急演练、教育引导、应急管理、条件保障、监督检查等措施,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始终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继续筑牢“三道防线”,坚持“一县一案”“一校一策”制定防控预案,精准精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构建起州、县、学校三级防控体系,筑牢教育战“疫”的“防火墙”,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根据疫情发生的阶段性、区域性和时段性特征,及时灵活调整防控策略,坚持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懈怠,严格各项防疫举措,把好校园入口关。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管理和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

第八节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坚守学校安全稳定底线,压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健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校园“三防”基础建设,扎实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健全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系统大安防、大数据、大集成、大应用、大联动、大平台建设,做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应用智能化、处置系统化、运维专业化、资源一体化,形成全域覆盖、全面监控、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天可控、全程可溯的校园公共安全监控体系。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推动学校安全教育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和云南省学校安全示范县创建。严厉打击校园周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推进校园欺凌工作专项治理,坚决遏制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发生。依法推进校方综合防范保障保险全覆盖。提升学校食堂“6T”管理覆盖率和达标率,推进实施学生宿舍“6T”管理。持续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至2022年底前,全县校园专兼职保安员配备率达100%,校园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达100%,校园封闭化管理率达100%,城镇“护学岗”设置率达100%。

第九节深化教育开放合作

进一步加强沪滇协作帮扶,建立校校合作新机制。探索普通高中与省内外优质高中结对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做好武定第一中学和云南师大附中合作办学,深入落实武定民族中学和曲靖一中结对办学工作,努力提高县域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拓展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上海市嘉定区等学校和地区在教育方面合作帮扶的深度与广度,积极主动推进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动武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十一章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全县教育体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落实教育体育部门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明晰政治责任要求,坚持严的主基调,继续推进教育体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学校延伸。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继续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逐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

第二节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优化组织设置,选好管好党组织书记,加大党务干部培训力度,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立足思想建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引导党员增强主体意识和党性观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制度治党,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等制度,使制度规范覆盖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神经末梢。在公办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具备法人资格的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高度重视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建立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机制,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以加强基层党建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

第三节加强意识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教育体育系统各级党委(党组、总支、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完善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强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联系指导,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督查,强化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情况通报,持续做好学校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确保教育领域政治安全和校园和谐安全稳定。

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落实廉政风险防控举措,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完善教育体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积极创建“清廉机关”“清廉学校”,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严要求、管理和监督党员干部,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州县党委具体实施办法,持之以恒深入纠正“四风”问题。

第十二章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教育发展问题的机制。加大县政府统筹力度,推动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加大经费投入。依法落实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完善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确保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强化与年度计划和州教育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资源,精心组织实施,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加强督促检查。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县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出台针对性政策,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对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情况的宣传,定期发布规划实施情况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社会、媒体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引导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局面。

武定县“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2021—2025)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发展基础2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武定县体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2

第二节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5

第三节“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和机遇6

第二章发展要求10

第一节指导思想10

第二节基本原则10

第三节发展目标11

第三章发展任务13

第一节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13

第二节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为目标,着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18

第三节夯实体育基础设施,有力保障体育事业发展20

第四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增强体育产业竞争力24

第五节深化改革,提高体育管理水平25

第四章保障措施27

第一节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27

第二节加大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28

第三节提高体育设施开放利用率28

第四节加强体育宣传28

第五节加强体育系统自身建设29

第六节加强规划实施29

前言

体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运动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人民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今后五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创新引领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增进人际沟通与融合,都需要更加准确的把握新时期体育工作发展的深刻变化,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十四五”期间武定县体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武定县体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以来,全县体育工作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战略为契机,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省、州贯彻实施意见,按照武定县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全县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基础设施得到夯实,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围绕“建设好群众身边健身场地,健全群众身边体育组织,举办群众身边经常性体育活动”这三个环节来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掀起群众体育活动新高潮。“十三五”期间,全县共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70多场次,有晨晚练全民健身活动点160多个。到“十三五”末,全县有各类体育协会6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各类人群达到总人口的34%。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2016年至2020年全县争取到国家免费低收费开放经费32万元,公共体育场馆年接待各类体育健身爱好者30多万人次。

2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共向上级体校、体育院校输送了50余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全县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全县代表团参加了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四届运动会,共获得金牌10枚,银牌4枚,铜牌12枚,团体总分217分,获得金牌总数居全州第六名,奖牌总数居全州第五名,团体总分居全州第五名。

3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十三五”以来,全县体育主管部门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提升产业能级、扩大社会供给和引导体育消费”为主要任务,做好舆论宣传引领,搭建好平台,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培养体育市场主体,扩大体育市场容量,至“十三五”末,全县体育营业收入等处在全州前列,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夯实。

“十三五”以来,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共实施七彩云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1个、乡镇灯光球场15个、武定县体育场馆建设项目、体育馆附属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到2020年底全县共建成公共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活动广场1个,篮球场806个,足球场17个,乒乓球场168个,室内健身设施12个,全民健身路径66条,健身小广场77个,其他体育设施6个,健身步道6条,里程达18公里。全县11个乡镇均建有灯光篮球场,覆盖率达100%;136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活动场地,覆盖率达100%;有条件的村组也建有活动场地;城市社区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全县共有体育场地1158个,体育场地面积共576743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活动场地面积2.40平方米,全县体育活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除学校外,全县100%各类体育场地(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5体育管理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全县始终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全县11个乡镇设有社会体育指导站,部分村委会(社区)设有全民健身点,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印发了《武定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体育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县教育体育系统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有6人,教练员5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各类体育二级裁判员78人,社会体育指导员538人。

第二节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武定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各方面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特殊县情导致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是武定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一是城乡体育基础依然薄弱。经费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体育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突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处于较低水平。二是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不强。运动管理、训练水平不高,参加全州运动会冲击金牌能力差,传统优势项目参赛成绩下滑,业余训练、竞赛体制不健全。三是体育产业发展迟缓。与旅游等产业衔接融合不够,资源开发利用、整合统筹不够,缺乏项目规划、储备、支撑,独具武定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打造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四是体育组织亟待加强。县、乡、村体育组织覆盖率低,干部队伍老化,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工作效率、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复合型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十四五”时期,要把建设体育强国的长远目标、落实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国家实施足球项目改革发展与武定县各县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制约全县体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扎实推进各项体育工作,为武定县体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十四五”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起点。综合分析全县“十四五”发展环境,即面临许多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未来5—10年,全球经济仍将处于修复阶段,低增长状态常态化,国际经济发展中不稳定因素和困难依然较多,特别是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全球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十分有限。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已进入了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的“新常态”,经济受外贸出口紧缩、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实体经济不景气、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加剧等因素困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将逐步见效、改革红利也将进一步释放,未来发展依然有充沛的动力源,经济发展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增长韧性、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增长将由规模红利转向效率红利,保持适度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依然存在。云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全县也和全省全州各县一样,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将为加快全县“十四五”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1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全县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和2020年先后2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云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定位,并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云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指明了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是指导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在云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将为全县实现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为体育事业发展带来机遇。

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0〕11号)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从财税、金融、投资与产业、土地、生态补偿、人才和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3消费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消费需求正在从生存发展型向质量享受型转变,出现个性化消费和健康投资等新趋势,消费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助推产业发展产生新的跨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印发,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健身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为深挖消费潜力,完善消费政策,引导消费理念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4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支持带来的新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鼓励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规划把包括全县在内的地区列入国家支持加快发展的重点地区,为全县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发〔2014〕9号)提出了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县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持。

5区位优势为武定发展增加新动力。

武定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地处云南、四川两省的昆明、楚雄、凉山三州市交汇点,东邻禄劝县,南与禄丰县、富民县毗邻,西与元谋县接壤,北与四川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是出滇入川的必经之地,素有“省会之藩篱,滇西之右臂”之称。县域国土面积3322平方公里,属滇中城市群、昆明半小时经济圈、攀枝花两小时经济区,是昆大丽攀黄金旅游环线和昆楚攀旅游金三角的旅游经济叠加区域,区位优势必将为武定的发展增加新动力。

6国家推进中国足球改革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指出发展和振兴足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对足球改革发展带动其他运动项目的改革发展,全面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章发展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深入学习贯彻《体育强国纲要》,《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国民体质,加强业余训练,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加快各级体育设施建设,夯实体育事业发展基础,大力培育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节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跨越发展。按照滇中城市经济圈北部增长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武定县发展定位,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中的综合功能和独特作用,把体育融入武定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转变方式,协调发展。加强与旅游、教育的结合,将体育融入民族文化强县建设之中,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服务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做到体育惠民。

——改革创新,开放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强化制度机制建设,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第三节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推动全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协调发展,推进体育事业与武定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面向社会开放,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老年人体育活动,城乡居民和老年人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中等以上强度)的人数比例达到38%以上,在武定县城社区建成15分钟体育健身圈,实现城乡体育共同发展。

2竞技体育。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加强业余训练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备人才梯队和竞赛机制,改革和完善竞赛、训练、人才输送、奖励等机制,实施推进体教融合,健全学校体育和校园足球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立足校园足球联赛、瞄准州运会,培养出更多有实力在国内、省内大赛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促进全县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和整体竞技实力的提高,为家乡争光。

3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城市15分钟体育健身圈场地建设,城市居民小区体育用地按照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30—0.65平方米,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0.26平方米核定,与小区主体工程同规划、同设计、同施工、同竣工、同投入使用。积极推动武定县体育主题公园建设,加大城乡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和50户以上自然村都建有全民健身设施。所有行政村建有老年人活动场所,使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

4体育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健身产业的指导意见》并出台全县实施意见,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积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发挥气候、地理、区位、民族等资源优势,以大众健身服务、体育休闲、体育竞技观赏为重点,打造武定体育产业品牌,深入开发体育市场。

5体育管理和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强体、人才强体战略,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善年龄结构,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综合素质,建设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队伍。

第三章发展任务

第一节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和云南省“七彩云南全民健身活动示范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举办各类人群和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开展群众登山、元旦长跑、周末足球赛、三人篮球赛、妇女健身展示等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提高活动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

2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将城市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让体育健身设施进社区,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和体育类社会组织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经常性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城市社区内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15分钟体育健身圈,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3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切实将农村体育纳入农村建设,鼓励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为广大农村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和科学指导,支持农村举办村(社区)运动会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体育健身场地、活动进入村(社区),加大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4挖掘和推广少数民族体育。积极推广少数民族健身操(舞)、打陀螺、磨秋、射弩、彝族式摔跤、秋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续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鼓励和支持在民族节庆期间举办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深入挖掘和整理民间体育项目,形成武定县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力争每4年举办一届武定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5大力加强青少年体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坚持每4年举办一次全县中学生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学生或小学生单项运动会,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活动,组织好学校运动会和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使每个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引导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成2至3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的氛围,促进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

6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大力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老年人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水平,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比例达到50%以上,使体育健身活动成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自觉行动。加强老年人体育组织建设,使全县乡镇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覆盖率达到90%以上,村(社区)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覆盖率达到80%以上,企事业单位要普遍建立老年人体育协会。

7切实发展残疾人体育。积极向残疾人提供健身服务,认真组织开展适合残疾人身体特点的体育活动,中小学要注重发现和培养残疾人体育人才,积极组织参加楚雄州残疾人运动会,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弘扬平等、参与、共享的人道主义精神,推动全县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

8着力推动职工体育。积极鼓励和支持全县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广泛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普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每年参加一次以上体质测试,掌握一项以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推广工间操。

9加强全民健身调查监测和健身指导。加强国民体质测定工作,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宣传科学健身知识,传授科学健身方法。认真贯彻落实《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不断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国民体质状况的监测和统计,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

10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建立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全县所有乡镇建有体育组织,所有城市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以上的农村村委会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50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实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队伍。

专栏1:全民健身服务重大计划

1.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实现免费低收费开放,城区单位、学校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

2.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8%以上

3.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2%以上

4.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低于2.9名

5.打造2个县级全民健身示范活动,5个乡、村(社区)级全民健身示范活动

6.学校青少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县中学生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少年学生单项运动会,建立青少年校园三大球二小球联赛机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使每个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

7.每四年组队参加一届州运会、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县级每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园丁杯”运动会,并错锋举办相关人群运动会各项单项赛事

8.建设1个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每年为2000人以上各类人群提供国民体质监测服务

9.加大城乡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建设,使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

第二节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为目标,着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1建立健全业余训练体系。各运动竞技项目建立以县业余少体校、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基础的业余训练体系建设,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县级业余少体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体育技能培训,多为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2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梯队。各运动项目建立两个训练年龄梯队层次,以全县各中小学为第二梯队,进行各类运动项目普及为主;以县业余少体校为第一梯队,进行专业化基础训练为主。“十四五”末输送到上级体育专业队、体育专业院校人数不少于50人。

3不断优化项目结构。突出重点,保持巩固优势项目。重视开发潜优势项目,使之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通过改革训练管理体制、强化竞争机制、加强训练创新等手段,提升落后项目水平。加大对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集体球类项目的研究,力争运动水平有所提高。发展武定传统优势体操、篮球项目,充分挖掘游泳、拳击等项目的后劲,支持和鼓励符合武定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地方优势。

4建立健全竞赛制度。在已形成四年一届的县中学生运动会、每年一次的校园足球联赛、三人篮球赛等州级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基础上,合理确定每年举办“三大球两小球”中一至两项比赛,每年积极申请承办一至两项的州级及以上单项比赛,采用市场化运作引进高水平比赛和国际比赛。

5认真组织参加州以上比赛。认真组团参加楚雄州第十五届运动会和每年举行的各项目年度锦标赛、后备力量比赛,精选运动员输送上级体育训练单位,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有武定籍运动员参加全国运动会、全国锦标赛以及亚运会和奥运会,并创造优异成绩。

6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国家对在体育事业中作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的规定,积极制定落实《武定县参加楚雄州运动会及州级以上体育竞赛奖励办法》,完善符合项目的训练、竞赛、运动员输送、教练员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奖励制度,促进项目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

7加强各级比赛运动员的管理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逐步建立健全运动员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就学就业、经济奖励等方面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8加强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设。逐步增加和精选项目教练员编制,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教练员培养工作,使之适应带队训练需要,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开展教练员持证上岗,组织教练员参加国家、省、州举办的业务培训,提高教练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大裁判员培养和管理监督,提高裁判员专业水平,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素质裁判员队伍。

9强化赛风赛纪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并认真贯彻实施净化赛场风气、促进公平竞争的规章制度。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环境。继续完善赛风赛纪宣传教育、监督检查、依法治国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工作质量。

专栏2: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重大工程计划

1.建立健全参加省州以上比赛教练员、运动员激励机制和教练员聘任、职称晋升、绩效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2.制定学校青少年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培养计划。

3.建立竞赛训练机制。

4.实施田径、球类等基础大项夺金战略。

5.实施竞技运动项目进校园工程,加大体教融合发展力度。

第三节夯实体育基础设施,有力保障体育事业发展

1着力提升武定县体育馆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武定城市品质的提高,各类人群健身需求的增大,继续优化武定县体育馆内场馆布局,管理使用好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补助资金,对场馆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善运营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健身服务。

2大力推进武定县体育主题公园的建设。积极申报国家雪炭工程、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七彩云南县级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引导鼓励多形式投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武定县体育主题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3050万元,建设一个以体育建设为主要元素,与武定县狮山镇自然生态融为一体,集合各类运动场地和设施,具备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和娱乐休憩等多种功能的公园。包含但不限于气排球场地、网球场地、羽毛球场、地掷球场地、健身路径以及配套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3大力推进武定县游泳馆建设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为全面推进全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健身运动条件,实施武定县游泳馆建设项目是必要的。该项目拟新征土地15亩,新建一个游泳馆,内设有50米×25米10道标准泳池、观众席座、辅助用房、商务休闲用房、健身中心以及室外附属配套设施、停车场等。该项目用地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是集游泳训练、比赛、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功能设施齐全的中型游泳馆。

4大力推进武定县健身步道工程建设项目。根据12部委印发《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以及武定县实施方案,武定县将在城区人口集中地区,合理布局,利用公园、河道周边、人行道路等修建不少于20公里的健身步道。

5大力推进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项目。继续争取国家、省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七彩云南乡镇、村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县级给予适当资金补助,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力争“十四五”期间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实现小型全民健身场所全覆盖,在村(社区)所在地的和住户在30户口以上自然村实现体育设施区覆盖,每个体育设施建设1块篮球场和1个活动广场。

6大力发展乡镇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全县在各乡镇及人口密集的社区建设以室外场地为主包含篮球、羽毛球、气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多功能全民健身中心8个,通过对这些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加强管理,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健身运动条件,解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专栏3:武定县“十四五”体育规划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起

止年限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和规模

总投资

(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万元)

建设单位

政府

1

武定县体育馆提升改造项目

提升改造

2022

-

2025

武定县城

规划更换馆内篮球场的木地板,改造外场篮球场;对外场绿化进行升级;对馆内外三个厕所进行升级改造;修缮外场全民健身广场及舞台;外场健身器材更新;监控设备、大屏显示设备、外场灯光、内场灯光音响、馆内座椅更换;体育馆修缮。

960

960

武定县教育体育局

2

武定县体育主题公园项目

新建

2022

-

2025

县城

在武定县城区建设一个以体育健身为主要元素,与狮山镇自然生态融为一体,集合各类运动场地和设施,具备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和娱乐休憩等多种功能的体育公园。规划用地40000平方米,其中,健身场地设施用地8000平方米,规划新建篮球场2块、排球场1块、羽毛球场2块、网球场1块、笼式足球场3块、室外乒乓球场等。运动休闲区:建设健身广场1个、健身步道2公里、慢跑道1公里、购置健身路径器材6套、儿童游乐场1800平方米、游乐设施设备6套,以及公共厕所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3050

3050

武定县教育体育局

3

武定县游泳馆建设项目

新建

2022

-

2025

县城

新征土地12亩,新建一个游泳馆,内设有50米×25米10道标准泳池、观众席座、辅助用房、商务休闲用房、健身中心以及室外附属配套设施。游泳馆用地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是集游泳训练、比赛、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功能设施齐全的中型游泳馆。

8000

8000

武定县教育体育局

4

武定县健身步道工程建设项目

新建

2022

-

2025

城区及各乡镇

根据12部委印发《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以及武定县实施方案,武定县将在各乡镇合理布局,修建不少于100公里的健身步道。

1250

1250

武定县教育体育局

5

武定县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

2022

-

2025

各乡镇

在全县各乡镇,投资建设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规划项目110个,包含50个体育健身场地以及50套健身路径,10个五人制社会足球场。

1500

1500

武定县教育体育局

6

武定县乡镇全民健身中心

新建

2022

-

2025

各乡镇

在各乡镇及人口密集的社区建设以室外场地为主包含篮球、羽毛球、气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多功能全民健身中心8个。

1600

1600

武定县教育体育局

合计

16360

16360

第四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增强体育产业竞争力

1完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武定县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推进《武定县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方案》的实施,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2引导和扩大体育消费需求。适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宣传和引导,更新群众体育消费观念,积极扩大群众体育消费。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体育消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引导高、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积极扩大中低收入群体体育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要。

3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按照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积极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体育竞赛、体育场馆开放、体育表演中加大力度面向社会购买服务,提高体育产业发展质量,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壮大体育产业发展力量,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全面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4促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产业。在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开发、推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和积极面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体育场馆,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5整合体育设施资源。鼓励民间和社会各界投资体育,兴建体育设施。认真研究、总结推广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经验,不断改革和创新模式,盘活现有资源,提高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充分发挥体育设施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作用。在坚持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多业并举,综合开发。

6加大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力度。加大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和活动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和效益。探索体育赛事运作的新模式,推进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

第五节深化改革,提高体育管理水平

1转变职能,加强服务。体育主管部门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2深入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建立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加大管理人才队伍、全民健身服务队伍、竞技体育人才队伍、体育教练员人才队伍等体育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促进形成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人才队伍。

3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努力挖掘和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引领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过程中的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做好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

4建立健全体育服务信息化机制。努力建设体育公共信息工作和服务平台,借助移动信息化优势,实现体育工作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根本改变,使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利用“互联网+”了解掌握体育工程建设、管理、维护、使用等全方位信息,逐步建立专业完备、覆盖全面的体育微信服务平台,及时公开发布健身场馆、赛事活动、健身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等信息,形成县、乡、村三级体育信息化工作管理与运行的畅通渠道,让群众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服务。

5进一步促进体育多元化发展。按照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围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体育需求,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结合“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事业与教育、科技、卫生、旅游、养老、助残、农业农村、精准扶贫等事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康体运动、康体医疗、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积极扩中低收入群体体育消费需求,满足体育健身消费者的多元需要。

6进一步扩大体育交流发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搭建体育交流平台。继续举办好武定县各项品牌赛事,将其推向州内外,提升武定影响力;每年引进或举办2—3次单项性全省、全州的体育竞赛,提高武定知名度;积极组队参加全州、相邻县市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展示武定新风貌;与高校、省州体育场馆单位等合作,采取聘请专家学者对全民健身管理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评判员)、教练员进行培训,拓展体育发展理论、项目、人才等交流渠道,推动体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将体育发展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大事来抓,为全县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教育体育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收、金融、自然资源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

第二节加大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十四五”期间按照不少于“十三五”期间的经费投入支持体育事业发展,县人民政府按照每年人均不低于0.5元的标准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即县级财政每年安排全民健身经费补助不低于12万元。

第三节提高体育设施开放利用率

全县公共体育场馆及其设施设备要按照国家、省、州的有关规定,全部免费、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维护,强化服务能力,提供便捷安全的健身条件;学校体育设施要向学生开放,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节假日、寒暑假向社会公众开放;支持有实力的社会各界兴建体育设施,提供健身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切实做到资源共享,让广大群众有健身场地。

第四节加强体育宣传

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适应媒体格局、受众对象深刻变化的态势,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提升体育事业公众形象为目的,以建立健全宣传工作机制为切入点,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大力宣传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作用,搭建“互联网+”宣传平台,利用全民健身日、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等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普及体育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项目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重要法规、政策和条例的宣传,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为体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第五节加强体育系统自身建设

大力推进体育系统行风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加强赛风赛纪和体育行风建设,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发生,为全县体育实现“十四五”各项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第六节加强规划实施

全县教育体育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建立任务倒逼机制和评估机制,在2023年初和2025年末,对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发展任务开展期中、期末绩效评估,确保“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发展任务和各项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解读《武定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

解读《武定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



下载